台灣完成首例「活體小腸移植」醫嘆:有些病患得靠點滴維生 只有移植成功才能恢復

分享:

記者吳紹尹/綜合報導

一名女性因腸缺血出現「腸衰竭」,只能靠施打靜脈營養維持生命。亞東醫院副院長陳芸替該個案完成首例「活體小腸移植」。台灣小腸醫學會常務理事蘇銘堯指出,嚴重短腸症患者,小腸會有吸收問題,需仰賴靜脈營養維持生命,這類患者就需要走到移植這一步,才能恢復正常。

根據《ETtoday健康雲》報導,台灣小腸醫學會常務理事蘇銘堯接受採訪時指出,小腸移植還不像心臟、肝臟等器官成熟,小腸移植是比較後來才引進的,因為小腸除了消化功能,還有免疫功能,小腸移植困難度比較高,包括血管、腸子要接之外,腸道中間的淋巴管也都要重新接上去,移植後還是需要吃抗排斥的藥,劑量需要高一點,也需持續追蹤肝腎功能。

關於小腸移植的必要性,蘇銘堯表示,包括克隆氏症患者、缺血性腸炎、動脈阻塞、先天血管畸形,先天性的凝血因子異常等問題,都可能會影響腸道健康,甚至造成腸子壞死,進而需要做小腸切除手術,導致變成短腸症,短腸症且吸收功能差的患者,可能要長期依靠靜脈營養(打點滴)維持生命,甚至一輩子都要靠靜脈營養,所以這類患者只有小腸移植成功,才可以恢復正常。

蘇銘堯強調,需要走到移植這步,主要要看小腸開刀切了多長,一般正常人的小腸大約4公尺~6公尺,只要有保留1公尺以上,大部分還夠用,不到1公尺的短腸症機會就很高,不過目前短腸症也有藥物治療,可以幫助改善腸子吸收,只要吸收功能是正常的,就不一定要做移植。

留言衝人氣 2則留言

登入留言有機會獲得旺幣哦!
NO MESSAGE 無任何留言,趕緊搶頭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