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務院前幕僚惠頓(Christian Whiton)5日發表一篇名為「台灣如何失去川普(How Taiwan Lost Trump)」文章,質疑當前台灣政府的政策,與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漸行漸遠。旅美教授翁履中事後在臉書評論這篇文章,卻遭親綠媒體冠上「國民黨特使」的頭銜,讓翁履中質疑,「不唱讚歌的結果是直接換個頭銜?」

翁履中在臉書發文提到,日前有網友傳來《自由時報》報導,文章中給了他「國民黨特使」的頭銜,一方面覺得很無奈,但也同時為台灣以及這樣的媒體感到悲哀。
翁履中說無奈的是,他知道分享不符合主流立場的意見,可能會被貼標籤。但是,逆風說話,就應該要被懷疑、被影射是有「任務」?翁履中長期以來的評論目的是在「帶風向」?《自由時報》封他一個國民黨特使的頭銜,目的難道不是希望《自由時報》的讀者認定這個學者不可信,甚至是標定需要在社群上攻擊的對象嗎?
翁履中提到悲哀的是,一家媒體連最基本的查證都不願做。自己什麼時候加入國民黨了?沒有黨證,哪來什麼「特使」身份?如果是因為2021年代表國民黨參與過一次台美國防工業會議,就被認為是取得終身國民黨特使頭銜,請《自由時報》查證清楚,當時的情況真的是擔任特使嗎?一次的代表就成了終身職?

翁履中直言,報導裡連記者名字都沒有,全篇靠「不具名消息來源」,這是新聞嗎?還是只是一場不敢負責任的帶風向遊戲?更諷刺的是,自由時報今年其實引用他好幾次了,當時怎麼沒說他是「國民黨特使」?
翁履中舉例,像今年7月那篇《趙少康稱台美關稅「一定是32%」旅美教授打臉:網傳表格非官方》,自由時報還認為是翁履中幫你們「打臉」趙少康呢;而在今年5月那篇《川普打臉關稅豁免》,自己也是「旅美教授」不是嗎?結果這次自己呼籲台灣要誠實面對困境,一些逆風的話不討喜,就突然變成「國民黨特使」了?說真的,這樣的操作也太粗糙。
翁履中直言,如果自由時報真的認為他有資格成為最大在野黨的「特使」,要讓他的頭銜名符其實,那誠懇建議,請幫翁履中爭取,問問朱主席可不可以發給他一張正式的國民黨終身特使證書如何?否則,請你們尊重基本事實,繼續用你們過去稱呼翁履中的方式:「旅美教授」。
翁履中自嘲,面對這樣的操作,我只能引用馬戲團之王 P.T. Barnum 的一句話來自嘲一下:「I don’t care what the newspapers say about me, as long as they spell my name right.(我不在乎媒體怎麼說我,只要你名字拼對就好)」。

翁履中表示,《自由時報》封的頭銜他擔不起,而作為支持執政黨的媒體,顯然不在乎是否正確!他想問台灣社會如果連知識分子都不能說點逆風的話、都不能理性討論公共議題,一發言就被扣帽子,那我們的民主還剩下什麼?難道我們只能活在一種只有一種「正確立場」的媒體泡泡裡?
最後翁履中說,今天他被貼了標籤,不抱希望但仍呼籲《自由時報》做出更正,明天?誰會是下一個被貼標籤,希望別人尊重而沒有人理會的人!翁履中重申,台灣需要誠實,政治人物要誠實,媒體更是如此!我們可以不同意對方的觀點,但請不要抹黑說話的人。讓每個願意誠實說話、理性討論的人,都還能在台灣好好發聲。以上報告!非國民黨特使翁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