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李宗芳/綜合報導
近期,北京大學科學家利用衛星觀測技術,對2015年至2022年大陸超200萬人口、82座城市地面沉降進行調查。結果發現,有45%城市以每年3毫米速度下沉,到2120年,高達26%沿海城市將會降至海平面以下。
綜合陸媒報導,北京大學生態研究中心、城環學院與華南師範大學北斗研究院聯合20多家單位,量化大陸大中型城市的地面沉降格局,揭示城市沉降的潛在成因與可能影響,並於4月18日在《科學》(Science)雜誌上發表這項研究。
針對承載大量人口的城市,當前依然缺乏全國尺度、基於統一方法的沉降評估,聯合研究團隊利用衛星干涉合成孔徑雷達技術(InSAR),首次量化大陸82個大中型城市2015-2022年間的地面沉降速率及格局。結果表明,東北、華北、華中、西南,以及東南沿海的五個區域中的城市沉降較為明顯,典型沉降城市包括天津以及台灣彰化。
其中45%的城市每年下沉超過0.1英寸(3毫米),16%的城市每年下降超過0.4英寸(10毫米),後者承載著約7%的城市人口。就中位數而言,全陸所有大中型城市地面沉降速率的中位數為每年約2毫米,上述比率與速率與其他國家相比並不算高。
例如伊朗超過90%的區域在沉降,整體沉降速率高達每年約60毫米;美國除如休斯頓這般快速沉降城市外,其海岸32個城市的中位數沉降速率多處於1-6毫米之間,其中墨西哥灣地區的城市沉降中位數速率多超過每年3毫米。
文章指出,地面沉降的影響因素眾多,其中地下水開採、城市擴張等因素的影響較為明顯,科學、長期的控制地下水可能是緩解地面沉降的關鍵,此外,沿海城市還額外面臨著海平面上升的風險。
綜合考慮上述因素,研究預測到2120年,相對海拔低於海平面的沿海城市土地面積及人口數量,大陸約26%的沿海地區将会降至海平面以下、11%的人口面臨著潛在的威脅,忽視地面沉降將低估受影響的地區和人口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