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資深媒體人張瀞文
韓媒14日報導,南韓今年人均GDP估計約37430美元(約台幣114萬元),落後台灣的38066美元(約台幣116萬元),這將是台韓人均GDP時隔22年再度逆轉。

其實就在韓媒報導之前,美國知名財經雜誌《全球金融》(Global Finance)發布的「世界最富裕國家或地區」排名,台灣在2023、2024年連續兩年名列第14名,領先日本、南韓、香港以及中國等地。
這個成績放在國際舞台上,確實是一張亮眼的成績單。然而,許多台灣民眾卻感受不到這份「富裕」,甚至反問一句:「我們真的這麼有錢嗎?」
不僅如此,瑞銀集團(UBS)上週公布的《2025全球財富報告》(2025 Global Wealth Report)更提供了另一組權威數據。
報告指出,台灣成人「平均財富」達31萬2075美元(約新台幣947萬元),位居世界第15名。在亞洲地區,前20名僅有三個經濟體入榜,分別是香港(第3名)、台灣(第15名)與南韓(第20名),日本則退居第24名。若以「財富中位數」來看,台灣仍以11萬4871美元(約新台幣348萬元)名列全球第17名。
換言之,不論是人均GDP、平均財富,還是中位數財富,台灣都位居全球前段班。然而,這些數字仍舊無法解答台灣人普遍的心情:為什麼我們並不覺得自己真的很有錢?
人均GDP的平均幻象
台灣「超日趕韓」的討論,多半來自人均GDP提升。然而,人均GDP只是將經濟總產值除以總人口的平均數字,無法反映收入分配差異。當部分族群掌握房地產、股票與企業獲利時,財富自然會集中在少數人手中,進而拉高平均數字。
這也是為什麼最近台積電股價衝上1260元天價,台股加權指數創新高表現亮眼、出口也暢旺時,普遍受薪階級仍覺得生活拮据。統計數字顯示「台灣有錢」,但財富分配的不均衡,讓民眾難以分享到這些成果。

薪資停滯與高房價壓力
台灣的薪資多年停滯,是造成「數字與感受落差」的關鍵。雖然基本工資逐年調升,但與生活成本相比,實質購買力並未大幅改善。
尤其是房價問題。內政部統計顯示,台灣主要城市的房價所得比持續在國際高位,年輕人要靠薪水購屋,往往需要不吃不喝十年以上。當「安居」變得遙不可及,即使國際排名再漂亮,也難以轉化為「幸福感」。
同時,能源、食品、教育與交通等開支持續上漲,但薪資調整有限,讓生活壓力日益沉重。最近主婦我周末上市場買菜,千元大鈔買不了幾樣東西,深刻體會到什麼叫「口袋很淺」,面對現實生活的開支對多數家庭而言,「富裕」與「日常感受」之間存在著巨大斷層。

國際排名的局限性
無論是 Global Finance 的GDP排名,或 UBS 的財富報告,都主要反映經濟總量與財產累積。但這些排名忽略了社會福利、公共政策與幸福感。
對外國投資者而言,台灣確實是具競爭力的「富裕經濟體」;然而對一般受薪族與年輕世代而言,這些數字卻無法緩解低薪、買不起房與缺乏安全感的現實。

心理落差與社會氛圍
除了結構性問題外,心理落差也是重要因素。台灣人日常比較的對象,不是「日本人均GDP」或「香港平均財富」,而是身邊同儕的生活狀態。當身邊朋友都在為生活奔波,抱怨低薪、買不起房,甚至憂慮下一代的教育與就業環境時,整體社會氛圍自然傾向悲觀,民眾自然也難以相信「我們真的很有錢」。
當然地緣政治風險與產業轉型壓力,台灣社會普遍缺乏長期安全感,這某種程度使得這種「不富裕感」更加強烈。
台灣的「數字富裕」是真實存在的,這代表產業競爭力與經濟表現獲得國際肯定。但如何將這些成就轉化為全民共享的福祉,才是更艱鉅的挑戰。
縮小貧富差距、改善薪資結構、健全社會福利,並解決高房價帶來的世代不公,都是台灣必須面對的課題。如果這些問題長期懸而未決,國際排名再高,也難以改變「數字繁榮、體感貧窮」的矛盾。
其實台灣不是「不富裕」,而是「富裕得不平均」。國際排名揭示了台灣的經濟硬實力,但人民感受到的卻是生活軟實力的不足。只有讓經濟成長的果實更公平地分配,台灣人才會真正覺得「我們真的過得不錯」。
※本文由資深媒體人張瀞文授權刊出,請勿任意轉載。
※以上言論不代表中天新聞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