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醫學界發現大腸癌正在年輕化。胸腔暨重症科醫師黃軒指出,過去被視為中老年人疾病的大腸癌,如今在20至40歲年輕族群中發生率正快速上升,尤其台灣及韓國的年輕男性直腸癌每年增加率達4至6%,若以20年計算,增幅高達160%,相當於翻倍成長。

黃軒表示,年輕人大腸癌增加主要有三大原因。首先是久坐與外送飲食文化,現代年輕人工作時長時間坐著,加上常吃高油、高鹽、高糖且纖維不足的外送食物,導致腸道菌相失衡;研究顯示,這類飲食會削弱腸道黏膜防禦力,促進癌細胞生成。其次,作息不規律和熬夜會抑制腸道上皮細胞修復,打亂腸道細胞的DNA修復節律,使癌細胞突變更容易累積。第三是遺傳與基因突變,最新研究發現,即使沒有家族史,仍有近60%的年輕患者帶有DNA修復路徑突變。
黃軒特別提醒,年輕人應留意五大容易被忽略的腸道警訊。首先是大便中有血,這是45%年輕大腸癌患者的首發症狀,但常被誤認為痔瘡。他解釋,痔瘡出血通常呈鮮紅色、沾在表面且常伴隨疼痛,而腫瘤或黏膜病變出血則呈暗紅或黑色、混在大便中且通常不痛。
其次是排便習慣改變,約20至25%的年輕大腸癌患者在診斷前會出現這種情況。若原本一天排便一次,突然變成一天多次或數天才排一次,特別是便祕與腹瀉交替出現超過兩週,就應提高警覺。第三是體重莫名下降,若未進行減肥但1-3個月內體重下降超過5%,可能是腸道發炎或腫瘤在消耗身體能量。
第四個警訊是持續腹痛腹脹,尤其是左下腹或右下腹疼痛,且有「吃完東西更痛、排便後好一點」的特徵。第五是不明原因貧血,特別是右側大腸癌患者可能不會有明顯出血,但身體每天可能流失5-10毫升血液,長期下來會出現臉色蒼白、心悸、疲倦等症狀。
黃軒強調,最致命的不是症狀,而是「延誤」。「年輕患者,最大問題不是症狀不明,而是他們真的太容易,也會被醫療系統誤會。」研究揭露一個驚人事實,許多醫生也容易將便血歸因於痔瘡、腹痛歸因於腸胃炎、腹瀉歸因於大腸激躁症,或將女性貧血歸因於月經問題,導致延誤診斷。最常被延誤診斷的族群是女性和右側結腸癌患者,延誤時間越長,確診時越可能已是晚期或轉移。
「大腸癌已不是老年人專利,20歲、30歲甚至剛出社會的年輕人都可能被它盯上。」黃軒呼籲,若出現任何上述警訊,不要猜測、不要拖延,及時進行腸鏡檢查才能及早發現問題。他提醒年輕人,腸道不會大聲抗議,只會用最安靜的方式提醒:「請聽我一下,我真的有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