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晚婚遲育現象持續加劇,根據最新統計,我國35歲以上產婦已占全體產婦超過3成,意味每3名新生兒中就有1名來自高齡產婦。醫師指出,全國女性生育第一胎的平均年齡已達31.65歲,而生育第二胎的婦女中,35歲以上者占37%,較10年前增加10個百分點,反映國人晚婚遲育趨勢明顯。

國健署婦幼健康組林真夙表示,父母年齡與胎兒健康息息相關,女性35歲後、男性40歲後,懷孕與胎兒健康風險會顯著上升。女性卵巢功能及卵子品質會隨年齡增長逐漸下降,導致卵子不易受精或胚胎染色體出現異常的機率增加。特別是35歲以上孕婦,流產、早產、胎兒先天缺陷及低出生體重的風險都明顯提高,同時罹患妊娠高血壓、子癲前症(妊娠毒血症)及妊娠糖尿病等高危險妊娠合併症的機率也隨之增加。
男性生育能力同樣受年齡影響。林真夙指出,男性40歲後,精子不良率及染色體異常率會明顯升高,造成精卵不易結合的問題。更值得注意的是,45歲以上男性可能會提高配偶罹患妊娠糖尿病的風險,同時也可能增加子代罹患自閉症、躁鬱症及思覺失調等疾病的機率。因此,為維護母嬰健康,不論男女都應重視適齡生育的重要性,儘早規劃家庭。
面對生育年齡延後的趨勢,部分女性選擇凍卵保留年輕時期品質較佳的卵子。然而,國健署提醒,凍卵過程不僅需接受多次注射排卵藥物、支出可觀醫療費用,還可能面臨「卵巢過度刺激症候群(OHSS)」的風險,引起卵巢腫大、噁心、腹瀉等症狀,嚴重者甚至可能導致腹水、栓塞及腎功能受損等併發症。

美國生殖醫學會的數據顯示,30歲健康女性每個排卵週期自然懷孕的成功率約為20%,但到40歲時則驟降至5%以下。即使借助人工生殖技術,成功率也會隨年齡增長而下降。即便未來卵子解凍順利受精形成胚胎並植入,因身體老化導致的活產率降低,以及高齡懷孕帶來的身體風險仍無法避免。
根據國健署針對112年進行試管嬰兒療程的統計,36歲女性的懷孕率及活產率分別為29.9%及23.4%,此後隨年齡增加而顯著下降,到44歲時則分別僅剩9.3%及5.6%。林真夙強調,若想提高生育成功率,趁年輕仍是最有效的策略。
年齡是影響生育力的關鍵因素,男女生育力皆隨年紀增加而下降。林真夙提醒,若有規律性生活且未避孕,經過一年仍未懷孕,夫妻應儘早一起尋求專業的醫療診斷與評估。若經醫師判斷有進行試管嬰兒療程之需求,且夫妻一方具我國國籍,並於我國戶政機關完成結婚登記、妻年齡未滿45歲者,可至全台104家特約人工生殖機構申請試管嬰兒補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