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常因搔癢難耐而無法入睡,不僅影響生活品質,也可能引發心理困擾。亞東醫院響應「世界異位性皮膚炎日」舉辦衛教活動,期望透過專業諮詢,協助患者有效控制病情。

亞東醫院皮膚科主任蔡雅竹指出,台灣異位性皮膚炎盛行率約1.28%,其中85%患者在5歲前就出現症狀。這類疾病雖無法速效根治,但透過正確治療方式仍可有效控制。
現年34歲的上班族張小姐自青春期起便受異位性皮膚炎所苦,皮膚紅腫、乾裂的症狀,讓她不敢參加朋友聚會。在蔡雅竹醫師的治療與指導下,透過建立固定護膚習慣、調整作息及規律運動等方式,症狀逐漸獲得控制。張小姐表示:「如今睡眠和生活品質都大幅改善,也能自在地與朋友聚會,好難想像過去是如何熬過來的。」
9歲的王弟弟則因夜間搔癢難耐,常抓到流血無法安眠,導致白天精神不濟、上課注意力渙散。在醫師指導下改善臥室環境、善用保濕產品後,王媽媽分享:「孩子晚上睡得好,白天的精神與學習表現就大不同,也不會亂發脾氣,我和他爸爸都輕鬆很多。」

亞東醫院副院長林子玉強調:「異位性皮膚炎並非患者的錯,也不代表不乾淨,這是一種需要長期管理與專業協助的疾病。」他表示,醫院將持續結合醫療團隊專業、跨科資源與病友支持系統,提供完整診療建議與生活管理指導。
蔡雅竹主任補充,嬰幼兒異位性皮膚炎在病程到7~8歲時,約七成患者可痊癒。除了傳統的外用類固醇藥膏治療外,新型療法如小分子口服藥物與生物製劑,也為中重度患者提供更多治療選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