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智庫「新美國安全中心」(CNAS)近日發布一份報告,評估區域及全球對「台灣有事」可能的回應。該報告探討了地緣政治利益、價值觀和物質實力,如何影響區域乃至世界各國的因應方式。

這份〈區域及全球應對台灣突發事件的因應措施〉報告指,台海兩岸的突發事件有可能重塑印太、乃至全球的安全環境。報告將重大的「台灣突發事件」定義為可能在和平與戰爭之間的所謂「灰色地帶」(gray zone)開始的衝突,但明顯升級為一場更大規模的行動。
報告詳述了影響各國回應的4個關鍵結構性因素,包括突發事件的具體性質、事件發生時的全球貿易和科技格局、台美的能力和應對措施,以及干預方案的範圍。
此外,報告指,除了上述結構性因素,「4組國家」的反應將對決定台灣重大突發事件的結果,發揮重要作用。

第一組為日本、菲律賓。這2個美國的盟友將處於台灣衝突的前線,並都有美軍的駐紮,但也最容易受到中國大陸的軍事報復。
第二組是南韓、澳洲、印度。這3個美國的親密盟友與夥伴,地理位置距主戰場較遠,但都必須考慮其應對措施將如何影響自身關切的安全問題,以及未來與美國的關係。
第三組為其他東南亞國家。泰國與新加坡必須考慮他們與華府的國防關係。另一方面,柬埔寨、寮國與緬甸或許會收到來自北京的要求。其他東南亞國家可能刻意採取謹慎中立的立場。
第四組則是歐洲與全球其他國家。歐洲如今更加關注台灣問題,因為許多國家認為台灣與烏克蘭困境相似。不過,歐洲與北京的不平衡關係,以及缺乏投射軍事力量能力,將在很大程度上限制歐洲的直接干預。發展中國家則很可能站在北京那一邊。且他們缺乏政治意願,遑論地緣關係和軍事實力來援助台灣。
該報告分析後得出幾項結論:首先,若台灣未陷入激烈戰鬥,且美國也沒有大規模干預,其他國家不太可能出手援台。其次,地理位置的鄰近增加一個國家在保衛台灣方面的利益,但同時也更容易成為北京報復對象。
第三,任何台灣突發事件都將造成巨大經濟損失,因此各國將試圖在保護自身經濟利益、特別是高級半導體的取得,以及結束衝突、遏止戰爭造成的破壞之間尋求平衡。最後,各國選擇的應對方式將反映其國家利益與價值觀,但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國的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