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醫師張家銘表示,人體並非只需要把益生菌吞下肚,真正關鍵在於讓好菌「住得下來、養得起來」。許多人誤把益生菌當速成解方,兩週後症狀回到原點,原因在於腸道缺乏可供好菌落腳與取食的環境。

張家銘以一句「益生菌要留下來,環境得先顧好」點明邏輯,並把人人可得的芭樂視為最實用的入口。貼文中指出,芭樂被定位為「益生元界的隱藏冠軍」。
張家銘描述,腸道菌不只是寄居在腸壁,它們參與代謝、影響免疫、情緒與發炎路徑,且不同益生菌會產生不同代謝物;當益生元充足,好菌得以發酵並釋出短鏈脂肪酸(short-chain fatty acids),有助修復腸黏膜、降低慢性發炎,同步調節免疫。
張家銘以臨床回饋補充,持續把芭樂納入飲食的人,常回報排便順暢、較不容易感冒、口氣改善,身體「很誠實」地展現變化。

數據面上,張家銘列舉芭樂的纖維與熱量優勢:每100克含有5到7克膳食纖維,密度高於多數水果;熱量約35到40大卡,對控制血糖或減脂者友善。更進一步的營養訊息落在那股讓人覺得「澀」的口感——來自果皮與籽部位較為集中的多酚與單寧(tannins)。
他將其形容為「保護力」的來源,雖稍帶苦澀,卻伴隨抗氧化與抗菌效益。至於纖維型態中的可發酵性膳食纖維(fermentable fiber),是比菲德氏菌(Bifidobacteria)、乳酸桿菌(Lactobacillus)偏好的能量來源,能直接餵養關鍵菌群,讓「養菌、養腸、養健康」從根本啟動。

張家銘也把常見迷思進行說明與釐清,比如只吞益生菌膠囊,好菌像觀光客逗留片刻就離去;若想把好菌變成居民,必須先鋪好益生元的「土地」。因此,選擇方便取得、價格親民且纖維密度高的芭樂,成為他在診間最常給的生活化建議。
這套做法也牽涉到吃法細節。張家銘表示,真正想放大「養菌力」,應盡量「整顆吃」——連皮帶籽都別去,因為有效成分集中於此;若用榨汁並過濾,會把纖維丟掉大半,等於把好料濾走;頻率則主張「每天吃一點」,小量持續比一次吃很多更能讓腸道菌相穩定。(CTWANT)
文章授權轉載自《CTWANT》芭樂竟是「益生元隱藏冠軍」 專業醫:先讓好菌「住得下來」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