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防安全研究院今(8)日舉辦「2025 台北安全對話」(TSD),今年主題為「整合嚇阻:以實力維持印太和平」,首次應邀來台的美國前陸軍副部長希普(Van Hipp Jr.),於午餐交流時間發表演講,他提醒台灣,人工智慧、電磁頻譜及量子技術,將是未來在戰場上掌握主導權的3項關鍵科技。
希普首先表示,他對台灣與台灣人民的熱愛,源自多年前在美國沃佛德學院(Wofford College)求學時期,當時他師從曾任台灣外交部官員及駐美總領事的外交官凌大曾博士。
希普認為,台灣必須確保國防預算的水準能應對區域內不斷增長的解放軍威脅。針對前白宮國安會幕僚長亞歷克斯葛雷(Alex Gray)近期的說法,「台灣應在未來幾年將國防支出提升到至少GDP的5%,並優先發展能最大化嚇阻效果的非對稱防衛能力。」他完全同意。
希普表示,他在著作《新恐怖主義:如何對抗並擊敗它》書中曾指出,21世紀出現了第五維戰場:網路空間(Cyber)。與陸、海、空、太空不同,網路空間是「人造的戰場」,若未妥善防護,將成為戰略上的致命弱點,也使戰略規劃更加困難。
此外希普說,烏克蘭戰爭證明了廉價且大量部署的無人系統具有極高價值。太平洋雖面臨不同的工程挑戰,但「以量制勝」的原理依然適用。大量生產海上無人艇、自殺式滯空彈藥、蜂群系統與無人潛航器,足以大幅提高防禦效能,甚至讓入侵艦隊陷入災難。
希普指出,展望未來,軍事競爭的關鍵不再僅是規模與火力,而在於誰能在新世代技術上取得優勢。他認為,有3項科技將決定誰能在未來戰場上掌握主導權:人工智慧(AI)、電磁頻譜(Spectrum)、與量子技術(Quantum)。
希普說,能掌握這三者的國家,即使規模較小,也有機會對抗龐大的對手;若能在其中之一領域取得壓倒性優勢,更可能以「質勝量」,戰勝擁有龐大傳統軍力的敵人。

希普認為,這不只是經濟議題,更是戰略議題——在戰場上,AI可協助決策、目標識別,甚至在未來達成全自動化作戰。AI還可用於損害評估、後勤管理與戰後部署規劃,甚至可在資訊戰中對抗敵方心理戰。
希普指出,許多專家主張台灣應仿效烏克蘭大量採用無人機,但卻忽略了「AI +無人機蜂群」的倍增潛力。AI能讓無人機從單一工具變為智慧化網路,使其在戰場上具備群體協同、決策與動態戰術能力。
希普表示,AI也與「頻譜管理」密切相關。未來戰場上,電磁頻譜的競爭將愈發激烈。雷達、武器與電子系統都必須在有限頻段中傳輸資訊,維持部隊聯網作戰。電子戰(EW)會導致擁擠與干擾,甚至癱瘓通信。台灣必須建立靈活的頻譜管理計畫,並善用AI來強化通信彈性與安全。同時,台灣也需具備干擾敵方頻譜運用的能力,以削弱其導引與作戰精度。
希普說,第三項關鍵技術是量子科技。量子計算的速度比傳統運算快上百萬倍。誰率先掌握量子運算與隨機數生成(QRNG),誰就能在網路戰中占據上風。這可能成為小國反制強權的「戰略平衡器」。因為加密的根基來自隨機數,若量子技術能破解或創造更安全的隨機機制,就能改變國防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