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出土青銅兵器 實證勾踐「臥薪嘗膽」非虛構

分享:

大陸考古新發現為春秋時期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的歷史故事提供了關鍵實證。浙江紹興亭山遺址群在2024年出土大量春秋晚期至戰國早期的青銅兵器與農具,其中包括刻有「戉」字鳥篆銘文的青銅戈,印證了史書中記載勾踐「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的歷史。9月11日,《央視頻》推出節目《尋古中國·吳越記》第四集《雙雄爭輝》,呈現了吳、越雙方從對抗走向融合的歷史進程。

浙江紹興亭山遺址群出土 「戉」字戈殘部。(圖/翻攝《央視頻》

據《光明網》報導,2020年湖北荊州出土的戰國竹簡「棗紙簡」,記載了吳王夫差當年決定放過勾踐的深層考量。竹簡內容顯示,夫差考慮到遠征越國會稽路途險峻、補給困難,加上吳國精銳已有重大損失,即使與勾踐保留的8000精銳決戰獲勝,吳國實力也將遭受重創。

考古學家在紹興古水利遺存的專項調查中,首次發現由坡塘、雲松、黃廟三座古壩組成的梯級水庫結構。這項水利工程不僅能防洪,還可灌溉農田,為越國提升國力提供了重要支撐。

蘇州金城新村遺址的考古發掘成果顯示,吳、越、楚三種文化風格的器物在此並存,印證了越國遷都姑蘇及楚國佔據吴越故地的史籍記載。考古人員還在一塊殘缺陶筒瓦上發現篆體「右」字戳印銘文,這是秦代中央官署工官機構「右司空」的簡稱,證實了秦統一後在此設立會稽郡治的歷史。

留言衝人氣 2則留言

登入留言有機會獲得旺幣哦!
NO MESSAGE 無任何留言,趕緊搶頭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