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許文忠 博士(台灣社會共好論壇研究員、暨大國企副教授)
當烽煙化為課綱,當外敵成為盟友——為何說,對台灣而言,抗日戰爭尚未真正結束?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的槍聲劃破了中華民族的長夜,也為長達八年的全面抗戰拉開了序幕。對海峽彼岸的大陸而言,這是一個國殤日,是奮起抵抗的起點。然而,對當時正處於日本殖民鐵蹄下長達42年的台灣,這一天的意義則更為複雜、沉痛,並如一道深長的影子,跨越時空,直直投射在今日台灣的政治現實與認同迷霧之中。
傳統觀點認為,1945年台灣光復,抗戰便已功德圓滿。但若我們敢於直面當下台灣的種種亂象——執政當局系統性地「去中國化」,並以「民主同盟」為名,積極引進美、日勢力介入兩岸,甘為外人「以台制華」的馬前卒——我們將不得不提出一個令人不安的論斷:從思想與精神的層面看,對台灣而言,這場抵抗日本帝國主義及其遺毒的戰爭,從未真正取得完全的勝利。
一、歷史維度:殖民傷痕——未曾清算的遺毒
七七事變爆發之時,台灣社會正經歷著日本殖民統治最為高壓的「皇民化運動」。日本殖民者不僅在經濟上掠奪台灣資源,將其建設為「南進基地」,更在精神上試圖對台灣進行徹底的刨根。他們強迫台灣人說日語、穿和服、參拜神社、效忠天皇,企圖抹去台灣人腦中的中華文化記憶與民族認同。
誠然,殖民高壓未能泯滅所有人的意志。李友邦、丘念台等無數台灣志士,冒著生命危險,或奔赴大陸投身殺敵前線,或在島內組織文化抵抗與地下情報工作,以血與淚證明了自己與祖國大陸同呼吸、共命運。他們是中華民族堅韌不屈的縮影,是台灣魂魄中不滅的中國心。
然而,我們同樣必須正視一個被長期忽略的歷史側面:長達半世紀的殖民統治,同樣也培養了一批精神上的「精神日本人」。他們或出於利益,或出於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式的認同錯亂,接受了殖民者的史觀與價值觀,將日本視為「文明」的母國,而將中國視為「落後」的故土。1945年的台灣光復,雖然在法理與政治上收回了主權,卻未能、也來不及對這群人及其後代思想中的殖民遺毒進行徹底的清算與轉化。這為日後台灣的身份認同危機,埋下了最深沉的禍根。
二、認同維度:歷史的背叛——「去中國化」即「皇民化」的借屍還魂
如果說當年的「皇民化」是公開的、強制性的精神改造,那麼今日台獨政權所推行的「去中國化」,則是更為隱蔽、更具欺騙性的「新皇民化運動」。其本質一脈相承,都是要斬斷台灣與中國大陸的歷史、文化與情感連結。
抗戰勝利的核心成果之一,便是台灣光復,這是兩岸同胞用三千五百萬軍民傷亡的慘重代價換來的民族尊嚴。然而,這一神聖的歷史成果,在今天的台灣正遭到前所未有的褻瀆與顛覆:
篡改課綱,顛倒黑白:在「台獨史觀」指導下,教科書將「日據」改稱「日治」,淡化南京大屠殺的殘暴,美化日本殖民時期的基礎建設,甚至將台灣光復扭曲為「外來政權的二次佔領」。這種做法,無異於為侵略者塗脂抹粉,將解放者污衊為壓迫者。這不是「史觀多元」,這是對歷史的公然背叛。
文化切割,刨根斷源: 從官方語言政策到日常文化宣傳,當局極力弱化中華文化的正統地位,鼓吹基於所謂「南島語系」的虛幻本土認同。他們試圖讓台灣青年忘記孔子、忘記屈原、忘記唐詩宋詞,轉而去擁抱一種被刻意建構的、與中國無關的「台灣文化」。
這一切,與當年日本殖民者妄圖用天照大神取代炎黃始祖的圖謀,何其相似!學者陳昭瑛之所以疾呼「七七事變的紀念不能中斷」,統派前輩林書揚之所以奮筆疾書《日本軍國主義豈是孤魂野鬼》,正是因為他們看透了,「去中國化」的終極目的,就是完成當年日本軍國主義未竟的事業——在精神上,將台灣從中國徹底分離出去。從這個意義上說,抗日的思想戰爭,正在台灣的教科書與文化場域中,以一種更加複雜的形式延續著。
三、當代意義:引狼入室——抗戰精神對今日台灣的最終拷問
如果說「去中國化」是精神上的背叛,那麼台獨政權「引美日抗大陸」的策略,則是對抗戰犧牲英烈最直接的現實背叛。這也最雄辯地證明了,抗日戰爭的勝利果實正在被蠶食。
抗戰精神的核心是什麼?是「分裂必遭外侮,團結方能自強」的血淚教訓,是「地不分南北,年不分老幼,無論何人,皆有守土抗戰之責任」的民族大義。它告訴我們,中華民族的任何一部分,都不能脫離整體而獨存,任何形式的內部分裂,都只會為外部強權的介入提供可乘之機。
可今天的台獨政權在做什麼?他們正在做著與抗戰精神背道而馳的事情:
認賊作父,引狼入室:他們將曾經侵略、殖民台灣的日本,奉為對抗「中國威脅」的親密盟友。他們耗費巨額民脂民膏,購買美國的過時武器,將台灣的防務完全捆綁在美國的戰車上。他們甘願讓台灣成為美國「第一島鏈」的棋子,成為日本右翼勢力復活軍國主義的藉口。
民族悲劇的歷史重演:當年,日本以「大東亞共榮圈」為名,行侵略之實。今天,美日以「印太戰略」、「民主同盟」為名,行圍堵中國之實。台獨政權主動投靠,等於是親手將台灣再次推向大國博弈的火山口,讓台灣人民去承受戰爭的風險。這不僅是對歷史的無知,更是對台灣人民生命財產的極端不負責任。
黃埔後人丘智賢的總結一針見血:「從乙未割台到抗戰勝利,兩岸始終命運與共。」這份命運共同體的意識,正是抗戰留給我們最寶貴的遺產。而今,台獨政權的所作所為,恰恰是在摧毀這份遺產,試圖將台灣的命運與外部干涉勢力捆綁在一起。
銘記是為了終結戰爭,團結是為了贏得未來
七七事變,對今日之台灣,不應只是一個遙遠的歷史名詞。它是一面鏡子,照見了殖民統治的屈辱;它是一聲警鐘,敲響了文化認同的危機;它更是一座燈塔,指明了「團結則興,分裂則亡」的永恆真理。
紀念七七,我們不僅是追憶一段悲壯的過去,更是為了清醒地認識到,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仍在台灣島上延續。這場戰爭,關乎歷史的詮釋權,關乎民族的認同感,更關乎台灣的最終命運。
唯有徹底掃除「皇民化」與「去中國化」的殖民遺毒,唯有重新拾起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歷史共識,唯有傳承「兄弟鬩於牆,外禦其侮」的抗戰精神,台灣才能擺脫被外力操弄的悲劇宿命,兩岸中國人才能共同迎來屬於中華民族的、真正完整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