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未釋放能量達「8顆原子彈」!地震專家解析原因 「這時間」要更小心

分享:

記者高珞曦/綜合報導

2024年開年以來,僅發生過4起「顯著有感地震」,有地震專家指出,台灣截至今年2月為止,未釋放的能量高達約8顆原子彈,民眾還是要做好防震準備。

台灣所在位置有斷層也有板塊活動,常有地震,但目前已累積達8顆原子彈的能量未正常釋放。(示意圖/取自pexels)

台灣位在歐亞板塊、菲律賓海板塊交界,板塊運動頻繁,才造就全台各地溫泉名勝,但也因此常受地震所擾。前中央氣象局長辛在勤接受《中天新聞網》訪問時指出,台灣地震成因主要有3大類,分別是板塊交界、斷層錯動(如西部地震帶)、菲律賓海板塊隱沒帶的深層地震(如東部地震帶),當岩層破裂釋放能量,就會造成地震。

辛在勤說,通常判斷一年的地震數量是否偏少,可以回溯20年來規模5以上地震次數平均值,但此法非百分百準確,且因台灣近100年地震數據較全球更少,特別是規模5以下的地震數據,以及發生在高原或海底的地震,不過其他國家也有類似問題。

而據《ETtoday新聞雲》報導,前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主任郭鎧紋說,台灣2022年共有12起規模超過6的地震發生,能量獲得釋放進入平靜期,2024年預計也是平靜期。但「平靜期」不代表沒有較大地震發生,2023年10月24日曾有規模6.2地震,距2022年12月15日規模6.5地震長達312天,若以此計算,目前台灣已累積相當8顆原子彈的能量尚未釋放,民眾仍應多加小心。

郭鎧紋也提到,台灣在1999年921大地震發生前,幾乎累積約120顆廣島原子彈的能量。根據2001年到2023年共276個月份的地震數據計算,每月平均有11次顯著有感地震,加上小區域地震35次,共計46次,如果以這個標準計算,其中有3分之2的月份地震次數偏少,2023年更高達10個月之多,能量沒有正常釋放。

除此之外,以中位數分析地震能量釋放數據,月份地震個數仍明顯減少,每月顯著有感地震中位數為9次、小區域29次,共計38次,但2023年有5個月份(5月、6月、8月、11月、12月)地震次數低於中位數,且2023年11月和12月加上2024年1月的顯著有感地震,次數也低於中位數,郭鎧紋提醒,2024年2月的地震活動需要專家進一步觀察。

留言衝人氣 10則留言

登入留言有機會獲得旺幣哦!
NO MESSAGE 無任何留言,趕緊搶頭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