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清德國慶演說未提「兩岸互不隸屬」 國安人士:從談話中彰顯概念

分享:

總統賴清德今(10)日發表國慶演說,兩岸論述備受外界關注,賴總統談話篇幅相較去年縮短,也未觸及「互不隸屬」,國安人士分析,一來是展穩健俐落風格,論述民主台灣在國際上的關鍵地位,並指出民主台灣與威權中國之間的交集,應是要共同「追求和平」;二來也隱隱意味著,「兩岸互不隸屬」、「世界的台灣」早已是台灣社會的最大共識,台灣將以「四個堅持」、「和平四大支柱行動方案」為基礎,捍衛和平、面向國際,自信展現民主台灣的主體性。

立法院長韓國瑜、總統賴清德、副總統蕭美琴。(圖/台北市攝影記者聯誼會提供)
立法院長韓國瑜、總統賴清德、副總統蕭美琴。(圖/台北市攝影記者聯誼會提供)

國安人士指出,賴總統兩岸論述,以二戰終戰80週年為始,關鍵字以「和平」為主軸,其中三大重點。第一,談論民主台灣的關鍵地位,正是在於扮演「印太和平穩定的樞紐」。總統以二戰歷史為鑑,表示當年侵略者的野心造成生靈塗炭,「當前威權主義持續擴張,國際秩序又遭遇嚴峻挑戰」,藉由回顧二戰共同經歷戰爭的苦難、被侵略的傷痛,呼籲汲取教訓,不應該讓悲劇重演。這也呼應賴總統一直以來的理念「和平無價,戰爭沒有贏家」,勾勒出「兩岸應該追求和平」的核心精神。

第二,喊話中國體現大國責任。今年中國持續以「三個80年」為統戰主軸,藉由法律戰在國際上曲解歷史文件、扭曲台灣國際地位,賴總統則直接喊話中國,停止扭曲二戰歷史文件、放棄以武力及脅迫方式改變台海現狀,最重要的目的,即是盼兩岸能夠「共同維護印太和平穩定」。賴總統以民主台灣之姿喊話,同時也與威權中國做出對比,從談話中彰顯「互不隸屬」概念。

第三,台灣將增強實力守護和平。和平必須靠實力,賴總統向全體國人及國際社會宣示,明年度國防預算,按照北約標準將超過GDP百分之三,也會以在2030年前,達到GDP百分之五為目標,並明確點出新的國防預算將達成三大目標。

國慶大會。 (圖/台北市攝影記者聯誼會提供)
國慶大會。 (圖/台北市攝影記者聯誼會提供)

國安人士說,賴總統選擇以「和平」貫穿此次雙十談話的兩岸論述其來有自,去年七大工業國集團(G7)領袖峰會聯合公報重申,維護台海的和平穩定對國際的安全與繁榮不可或缺;澳洲前總理莫里森日前於「2025台北安全對話」發表專題演講時也強調維持台海和平的重要性,指出若中國控制台灣,所有民主國家無法置身事外。「和平」不只是賴總統兩岸論述的核心基礎,同時也是國際社會的最大共識。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賴總統的兩岸論述篇幅精簡俐落,但寓意深遠,其中三大寓意展現台灣的戰略自信。第一、「台灣是全體台灣人的台灣」隱含回應當前國內外的政治局勢,對內是針對國民黨主席選舉中六位主席候選人的國家認同,重申認同台灣才是這個國家、這片土地的主人,台灣主權屬於2300萬人。對外則是因應中國以法律戰在國際上宣稱台灣是中國一部分、AIT近日批評中國試圖扭曲《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等歷史文件,總統談話再次凸顯,台灣是屬於認同這片土地的人們。

第二、「台灣是全體台灣人的台灣」刻意加上「全體」兩字也藏有巧思。賴總統去年五二〇就職演說,曾宣示全體國人不分族群,也不論先來後到,只要認同台灣,都是這個國家的主人,強調「無論是中華民國、中華民國台灣,或是台灣,皆是我們自己或國際友人稱呼我們國家的名稱,都一樣響亮。」對應於總統演說結尾,以三種國家稱呼,依序表達台灣加油、中華民國加油、中華民國台灣加油,作為全體的最佳詮釋。更深遠地,亦可追溯於民進黨2004年「族群多元國家一體決議文」,台灣主體性是由各族群共同參與所建構,各族群都是台灣主人,每個人國家認同不一樣,形成過程亦不相同,但只要認同這片土地,就是台灣這片土地的主人的概念。

第三,總統開場即祝賀中華民國生日快樂、以台灣解嚴天數超越戒嚴天數等,強調「歷經千辛萬苦所打照的民主台灣,正是台澎金馬兩千三百萬人在這個世界最明確的定位」,相較兩岸論述更仔細勾勒「民主台灣」。並強調台灣將以亞洲民主燈塔之姿,持續照望生活在威權統治黑暗下的每一個人,暗指中國及北韓等極權國家。而歷經考驗的民主台灣,面向國際社會依然表現傑出,也將持續以區域和平為責任,以「四個堅持」、「和平四大支柱行動方案」為根基,致力維持台海和平穩定現狀,自信展現民主台灣的主體性。

國慶大會。 (圖/台北市攝影記者聯誼會提供)
國慶大會。 (圖/台北市攝影記者聯誼會提供)

留言衝人氣 2則留言

登入留言有機會獲得旺幣哦!
NO MESSAGE 無任何留言,趕緊搶頭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