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查完沒事卻罹大腸癌!注意「大腸間隔癌」悄避開檢查

分享:
0:00
volume_up

定期做大腸鏡檢查,是最直接且有效診斷腸癌及腸疾的方式。然而,有一種情況是「大腸間隔癌」,胃腸肝膽科醫師吳宗勤解釋該情況,做完大腸鏡檢查後,下次建議回診時間還沒到,就發生大腸癌,因此建議能追蹤間隔別超過3年。

所謂的大腸間隔癌,就是在建議回診大腸鏡的時間還沒到,就出現了大腸癌。(示意圖/資料照)

醫師吳宗勤去年曾在粉專「腹內的日常吳宗勤醫師」解釋,所謂的間隔癌,就是在建議回診大腸鏡的時間還沒到,就出現了大腸癌。舉例來說,只有一顆大腸腺瘤,且在一公分以下,醫師建議大概五年追蹤,但在第三年的時候就出現了血便被診斷大腸癌,這就叫做間隔癌。

吳宗勤也提到,會發生間隔癌的原因大致有5個,1.當下清腸準備不佳;2.醫師大腸鏡拉出來的時間過快(建議六分鐘,最好八分鐘,不含息肉切除);3.大腸鏡觀察時沒有將大腸撐開;4.大腸鏡沒有做到終點(盲腸);5.大腸息肉增長速度太快(通常扁平鋸齒狀腺瘤長大速度比較快)。

排便習慣改變、糞便有血要注意是否罹患大腸癌。(示意圖/pexels)

吳宗勤建議,大腸間隔癌占所有大腸鏡約3-9%,他都會跟病人說5%,平均間隔癌的都在3年左右被發現,若1年以內被發現,通常我們覺得是被漏掉,「所以我自己的病人,顆數比較多、菸酒生、大腸癌家族病史,我都會請他們不要超過3年追蹤」。另外,清腸準備不佳、超過2公分的大腸息肉或者是早期癌切除,就會建議一年後追蹤,搭配著國健署的糞便篩檢或者是公司的糞便篩檢,如果呈現陽性就提早追蹤。

吳宗勤提醒,最重要還是病人的警覺性,排便習慣改變、糞便有血、莫名的缺鐵性貧血、糞便突然間變細或者是出現黏膜、無法緩解的腹脹,都算是要小心的紅燈警訊。

留言衝人氣 6則留言

登入留言有機會獲得旺幣哦!
NO MESSAGE 無任何留言,趕緊搶頭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