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務院前資深顧問惠頓(Christian Whiton)4日發表一篇文章「台灣如何失去川普(How Taiwan Lost Trump)」,質疑當前台灣政府的政策,與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漸行漸遠。對此,長期研究台灣問題的美國智庫學者葛來儀(Bonnie Glaser)則在X發文指出,事實上台灣與共和黨及民主黨都有長遠友誼,民進黨與共和黨的淵源遠比惠頓所理解的還要深厚,況且賴清德也不是被進步派牽著鼻子走的人。

惠頓在「台灣如何失去川普(How Taiwan Lost Trump)」這篇文章提到,指民進黨政府長期親近民主黨、疏遠共和黨,在川普眼中是非常不受歡迎的國家。
惠頓在文章中提到,拒絕賴清德過境紐約是川普親自下的決定,不過川普政府請賴清德改為在達拉斯過境。至於關稅問題,儘管台灣政府很早就與美國接洽,但台灣在川普眼中是非常不受歡迎的國家,一方面台灣與美國執政的共和黨沒有往來,一方面川普在關稅議題上採取的是「中國優先」策略,此時正值美中談判的關鍵,台灣不可能有和日韓一樣的條件。
惠頓指出,大家都知道副總統蕭美琴親近民主黨、疏遠共和黨,如今共和黨執政,美國政府完全看不懂,為何是由蕭美琴這種「全球主義左派」的人物主導台美關係。惠頓表示,台灣政府一直把「世界的晶片工廠」掛在嘴上,但川普非常在意「台灣竊取美國晶片產業」這件事。
對此,葛來儀稍早在X平台推文表示,對於惠頓的觀點她部份同意,例如台灣在國防開支應佔GDP比例超過目前的2.5%、考慮核三廠的使用壽命等,但也有部分疑問,她提出5點看法。

第一,惠頓主張賴總統應該在當選後嘗試致電川普,就像他的前任蔡英文總統所做的那樣。然而,他卻未指出,早在 2017年4月,當有記者問川普是否會接蔡總統第二通電話時的情況時。
川普當時表示,他必須先徵詢習近平的意見。賴總統從中汲取教訓,了解其中風險,並做出正確決定,即他發出賀電,並派出由立法院長率領的代表團出席就職典禮。
第二,惠頓指出「多數分析人士認為賴清德在對美政策上聽命於副總統蕭美琴。」我可以很有信心地說,賴總統的對美政策完全是他自己主導的。
第三,惠頓指控蕭副總統與民進黨是「左派」,支持歐巴馬與拜登政府,卻忽視共和黨,這樣的說法恐怕會遭到美國國會以及其他許多台灣友人的質疑與反駁。
身為駐美代表,蕭副總統與惠頓所稱的「人權產業複合體」往來之餘,也同樣花了大量時間與共和黨籍國會議員互動。台灣與美國民主、共和兩黨皆有深厚且長久的友誼。
第四,關於對台灣課徵的20%暫時性關稅(已從32%下調),以及該稅率高於日本、南韓與歐洲所適用的情況,大家心知肚明的是,這些國家所承諾的投資金額很可能永遠不會達到當初宣示的水準。
台積電承諾在美投資1,650億美元,這是美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外國直接投資,正大幅強化美國半導體產業的生態系。他們也即將與阿拉斯加敲定一項創紀錄的協議,購買600萬噸液化天然氣。就我看來,台灣並沒有受到公平對待。
第五,惠頓批評台灣限制來自中國的投資,但考量到台灣的安全憂慮,這樣的限制是可以理解的。雖然台灣未能吸引從香港出走的主要資金,但卻從歐洲湧入的外資中獲益良多。

最後結論時,葛來儀同意台北目前尚未擬定出一套應對川普第二任政府的策略。但無論台灣做什麼,都無法改變一個事實,即川普的重心在於與中國達成協議。她只希望台灣的利益在這個過程中不會受到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