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師張語希在臉書專頁指出,魚類雖富含營養,但錯誤的料理方式可能導致重金屬攝入過量。特別是魚皮、魚頭及魚內臟等三大部位,更是重金屬累積的高風險區域,其中尤以大型魚種風險最高。

根據營養師張語希在臉書粉絲專頁的分析,魚類的食用方式與重金屬攝入量息息相關。她特別提醒,魚皮雖含有豐富的膠原蛋白和不飽和脂肪酸,卻也是重金屬最容易蓄積的部位,尤其是海洋中的大型魚種更應特別注意。
「鮭魚最好先去皮再煎,這樣能減少約40%的重金屬攝入,若是煎完才去皮,重金屬殘留量會增加一倍以上,只能減少20%。」張語希強調料理順序的重要性。
她進一步解釋,魚頭雖富含DHA、EPA和膠質,但魚鰓周圍容易藏有毒素和寄生蟲,需要特別注意清理。至於魚內臟,由於是毒素、重金屬和寄生蟲最易累積的部位,且營養價值有限,建議民眾避免食用。

針對不同魚種的風險,張語希特別點名幾類需要特別注意的魚類。大型掠食魚類如旗魚、鮪魚、鯊魚容易累積高量汞與重金屬,建議孕婦與孩童應該避免食用。
油炸魚類則因高溫油炸過程容易產生反式脂肪,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而在中式料理方面,紅燒魚、糖醋魚等重口味魚料理,因鈉含量偏高,容易造成水腫,有血壓問題的民眾需要特別留意。

為了安全食用魚類,張語希提出四項具體建議:首先,選擇體型較小的魚種,如秋刀魚、鯖魚、小黃魚等,因為這類魚種體積小、食物鏈較短,污染相對較少。
其次,煮魚湯前應先進行汆燙,不僅可去除腥味和雜質,還能減少重金屬殘留。第三,挑選具有CAS標章、產銷履歷的水產品。最後,深海魚雖然含有豐富的Omega-3,但仍需注意重金屬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