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者:謝禹蓁(心理系學生)
誠品不只是一家書店,它是城市裡少數願意留出空間讓人慢下來、靜下來的文化地標。然而,當這樣的公共場域成為生命悲劇發生的現場,我們除了惋惜,更應理解:對於誠品而言,這不是經營上的挑戰,而是一場關於「責任」與「信念」的雙重考驗。

台中勤美誠品綠園道館在短短47天內三度發生墜樓悲劇,媒體與社群的關注如潮水湧至。有些聲音質疑誠品是否做好了安全防護,也有聲音過度渲染現場氛圍,將原本象徵靜謐與療癒的空間,一夕間貼上陰影標籤。然而,誠品沒有選擇逃避或粉飾,而是快速且沉著地回應:斥資超過500萬元,增設隱形鐵窗、防護網、科技辨識系統與管控機制,從建築硬體到人力動線,全面升級安全防線。
但我們也必須誠實地說,誠品所面對的,不只是硬體問題—而是一個文化空間的深層兩難。誠品一向強調「開放性」與「美感體驗」,無論是樓層動線、自然採光、閱讀座位的安排,都是在營造一種無壓的、包容的、可以安心放空的感受。這樣的設計理念,本質上就是對人的信任——相信來到這裡的人,是為了安放自己。
然而,一連串的事件也提醒我們:現代社會中,心理健康的脆弱與孤獨,遠比我們想像中更接近每個人。誠品在文化與安全的天秤間做出調整,不是向現實妥協,而是選擇承擔—選擇在守護美感的同時,也更堅定地守護人心的裂縫。
有些人認為「裝上鐵窗的誠品就不再優雅了」,但筆者認為,也許「真正優雅的文化場域」不只是看起來漂亮,而是能在最艱難的時刻,仍然選擇負起照顧社會的責任。誠品用實際行動證明,安全不是放棄空間美感的代價,而是延續人文信念的底氣,也提供了人們喘息空間的平台。但平台不是避風港,更無法代替心理支持系統的完整存在。因此,與其放大責難,社會更需要一場跨領域的對話——從建築設計、精神衛生、社區關懷,到媒體報導的倫理與尺度—共同為下一次的預防建立更堅實的網絡。
願這些事件不只是結束,更是一次深刻的提醒:在這個過度倉促的時代,任何一份溫柔的守候都不該被冷眼旁觀。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中天新聞網立場,版權所有,未經許可請勿引用,以免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