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在樺加沙颱風帶來的豪雨影響下,23日下午發生兩度溢流,造成下游馬太鞍溪橋遭沖毀,大量溪水夾帶泥沙湧入光復鄉市區釀嚴重災情,究竟堰塞湖何時形成?專家給答案了。
什麼是堰塞湖?
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表示,堰塞湖廣泛定義為河流因土石崩塌堵塞而成的湖泊。成因有分:降雨、地震、河道侵蝕等。存在時間有些短則幾小時,長則數千年不定。危險性包括,壩體結構較鬆散,易受沖刷、侵蝕或蓄水量持續上升,造成大量湖水潰決對下游地區造成劇烈的破壞。
究竟為何會形成堰塞湖?何時形成?
林業及自然保育署指出,受薇帕颱風影響,花蓮縣萬榮鄉馬鞍溪上游於7月25日發生大規模邊坡崩塌,形成新生堰塞湖。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花蓮分署在當時立即成立應變小組並通報各相關單位啟動防災機制,呼籲附近居民與遊客暫勿進入溪床活動。

這次溢流發生時間軸與示警
根據國立東華大學強韌防災團隊整理的應變資料顯示:
9/21上午11時,發布黃色警戒與細胞廣播簡訊,提醒民眾依據政府指示採取避難措施。
9/22 上午7時,發布紅色警戒,並於7:00、09:00、12:30 分別發布細胞廣播簡訊,提醒民眾依據政府指示採取避難措施。
9/23 00:00時起,共發布7次紅色警戒通報單予花蓮縣府,並於6:00發布細胞廣播簡訊提醒民眾採取避難措施;14:50 堰塞湖溢流後,於 15:00、16:30再度發布細胞廣播簡訊提醒民眾儘速避難。
溢流情況超出預期?
根據《公視》報導,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系退休教授齊士崢表示,從最新資訊觀察到天然壩的下切規模,早已超過先前預測的最高值50公尺,甚至規模之大恐已達到「潰壩」程度,水量和速度都遠超預期。台大土木系教授游景雲則表示,堰塞湖溢流時,隨著流經壩頂的水流加快會形成切口,進而造成更大規模的水量釋放。
是否有潰堤?
報導指出,台大土木系教授游景雲透露,目前尚無法確認此說法,實際情況仍要看後續勘災資料,但是他推測光復鄉的南岸堤防原先是開口堤,水利署即便有進行補強工作,仍無法承受這次大量砂石的溢流。
針對此次災害,林務署表示8月曾召開專家會議研商處理方案,但受限於地理位置偏遠、無道路可達,加上壩體土石鬆軟、周邊持續崩塌等因素,評估短期內無法以工程手段處理。災害發生前,災害應變中心已於22日上午發布紅色警戒,並疏散下游光復、鳳林及萬榮等鄉鎮共1837戶、852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