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最新研究,恐龍在6600萬年前的小行星撞擊之前,仍在北美洲繁榮生長。這項研究由美國貝勒大學的古生物學家佩佩(Daniel Peppe)及其團隊進行,23日發表於《科學》期刊中。這項發現挑戰了恐龍在白堊紀末期已處於自然衰退期的傳統觀點,證明這些巨型生物是因突如其來的災難性事件而驟然滅絕。

《CBS》報導,科學家們分析了新墨西哥州柯特蘭地層的化石,這些化石的年代約在小行星撞擊前的40萬年,顯示當時恐龍的多樣性和生態系統的豐富性。研究共同作者丹尼爾·佩佩(Daniel Peppe)指出,當地發現的恐龍物種群落,與同期在蒙大拿州發現的群落存在顯著差異,這一事實直接駁斥了恐龍多樣性正在下降的說法。
研究團隊檢驗的物種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草食性恐龍阿拉莫龍(Alamosaurus)。這種蜥腳類恐龍體型龐大,身長可達約30公尺,是地球歷史上最大的陸地動物之一。愛丁堡大學古生物學家布魯薩特(Steve Brusatte)強調,阿拉莫龍這類龐然大物在小行星撞擊前,不僅仍存在,而且仍然繁衍生息、蓬勃發展,是恐龍生態直至末日仍充滿活力的最佳證明。
儘管新墨西哥州的證據令人振奮,但未參與研究的專家仍保持謹慎。他們提醒,單一地點的數據雖然令人興奮,但不足以代表當時整個北美洲或全球恐龍動物群的複雜性和整體趨勢。由於恐龍化石難以直接定年,科學家必須依賴周圍岩石的精確特徵來推斷年代,這本身就存在挑戰。
科學家表示,此次研究為恐龍繁榮論提供了關鍵的一塊拼圖,而未來進一步的研究目標,將是結合更多地區的證據,以完成小行星撞擊前夕全球範圍內恐龍物種分佈的完整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