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長達10年的大型研究顯示,經常食用富含類黃酮的食物,特別是蘋果、茶與黑巧克力,能有效降低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發生機率。研究發現,常吃蘋果的人脂肪肝風險降低幅度最為顯著,達22%,且肝臟發炎指標也明顯下降。

Elsevier醫學資訊站在臉書粉專中分享了這項刊登於《美國臨床營養學期刊》的研究成果。研究團隊分析了超過12萬名40至69歲成年人的飲食習慣與脂肪肝關聯,追蹤期長達10年。研究結果顯示,飲食中攝取最多類黃酮的族群,罹患脂肪肝的風險比攝取最少者低了約19%。
研究進一步指出,經常食用蘋果的人群不僅脂肪肝風險降低22%,其肝臟脂肪含量與肝臟發炎指標(cT1值)也有顯著下降。這些數據證實了蘋果對肝臟健康的正面影響,為日常飲食提供了實用的健康建議。
除了蘋果外,研究也發現攝取茶與黑巧克力與較低的肝臟脂肪含量相關,而攝取茶與紅甜椒則與較低的cT1值有關。這表明這些食物可能有助於減緩肝臟的發炎與纖維化過程。長期攝取富含類黃酮的飲食,不僅可降低脂肪肝風險,也有助於維持肝臟功能、減少慢性發炎反應。

腸胃科醫師張振榕在《TODAY健面聊》節目中提出警告,脂肪肝若不積極處理,可能會直接惡化成肝癌。他表示:「很多人都以為得肝癌前,會先出現肝硬化,但其實有20%的脂肪肝患者,會跳過肝硬化的階段,直接得肝癌。」他分享曾有病人追蹤脂肪肝半年期間都未出現肝硬化,卻突然照出腫瘤,確診肝癌的案例,因此民眾對脂肪肝必須保持警覺。
這項研究結果為肝臟健康提供了新的飲食指引,顯示日常飲食選擇對預防脂肪肝及其併發症具有重要意義。專家建議民眾在日常生活中適量增加蘋果、茶、黑巧克力等富含類黃酮的食物攝取,有助於維護肝臟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