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9月3日將舉行閱兵,官方此前透露,參閱武器皆從陸國產現役主戰裝備中遴選,首次亮相的新型裝備占比很大。官媒《央視》節目「軍情時間到」搶先對解放軍現役新型裝備進行分析。

首先是高超音速武器,大陸「東風-17」常規導彈自2019年「十一」國慶閱兵首度亮相來始終保持神秘,鮮少在媒體露面。外界高度關注其後續發展,以及是否已衍生出新型號。
《央視》新聞評論員魏東旭稱,「東風-17」從發展方向來看,突防手段可能會變得更多樣化,例如彈體的結構會變更大。除了飛得遠,當乘波體戰鬥部在飛向目標的過程中,有沒有可能還有配套誘餌彈頭,針對對方的預警體系和反導系統進行最大程度的迷惑,突防能力也會進一步提升。
魏東旭介紹,另一款高超聲速武器「鷹擊-21」最大的特點是以類似於彈道導彈的飛行方式,實現遠射程和突防能力的進一步強化,也可針對地面目標,尤其是嚴密設防的高價值目標進行遠程火力打擊。
意即轟炸機可在對方防空體系火力圈的打擊範圍之外,把空射型的高超聲速導彈發射出去,突破對方防空火力攔截後盡快返航,進一步提升戰場生存能力。

除了高超音速裝備,「新域新質作戰力量」也將是閱兵一大亮點。主持人勞春燕提到,不久前《央視》播出的紀錄片《攻堅》中,首度出現「無偵-10」和「無偵-7」共同執行任務畫面。
魏東旭解釋,2款無人機可以配合「雙打」。比如其中一架無人機可能主要是使用合成孔徑雷達等傳感器進行廣域偵察,另一架無人機對目標精準識別。指揮人員便能制定有針對性戰術戰法,進行及時有效而精準的火力打擊。

魏東旭提到,大陸對於先進的無人艇、無人船,包括無人潛航器的發展模式就是大型化且實現多功能化。
官方先前透露本次閱兵武器裝備將遴選陸海空系列無人智能和反無人裝備,以及網電作戰等新型力量受閱,例如「定向能武器」。魏東旭稱,定向能武器在防範攔截低慢小目標的過程當中,具有技術優勢和成本優勢,一些微波武器可以有效地針對低慢小目標進行攻擊,執行群體化的殺傷。

隨著福建艦入列進入倒數,外界對艦載機的關注度提高。據悉,在閱兵中艦載機、殲擊機等將按作戰模塊進行編組。魏東旭稱,艦載機部隊以前是「殲-15飛鯊」,現在的彈射型「殲-15」能實現滿油滿彈起飛,相信其機載雷達設備、飛行控制系統進一步改善和提升,空戰能力、精準的火力打擊能力強化。
魏東旭說,未來航母上可能就會有多型艦載機,指揮員在選擇艦載機作戰力量的時候,就會有更多搭配和組合。
此外,彈射型航母若配有固定翼艦載預警機,也能讓防空警戒範圍進一步地拓展,它也是會飛的雷達站、會飛的指揮所,可有效地發揮艦載戰鬥機全部的作戰潛能,甚至能引導艦載機針對來襲的反艦導彈進行空中攔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