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環境部統計顯示,台灣近年來家戶廚餘回收量呈現下滑趨勢,從2018年約60萬公噸逐年下降至2024年約50萬公噸。然而,多個縣市今年1至4月的廚餘回收量卻呈現增加趨勢,其中高雄市較去年同期平均每月增加3202.25公噸,增幅最為顯著。

台大動物科學技術學系的蘇忠楨教授指出,廚餘回收量的起伏不必然反映消費者行為變化,可能僅代表地方政府是否積極推動分類回收政策。有專家分析指出,廚餘量減少可能有兩種情況,一是從源頭確實減少,另一種則是廚餘未被正確分類,被混入一般垃圾成為「黑數」,形成廚餘減量的假象。
高雄市環保局指出,今年透過加強執行破袋稽查作業,要求民眾落實垃圾分類,並加強對公私場所的稽查工作,使廚餘回收量大幅提升。該局表示,高雄的廚餘處理分為「熟廚餘養豬」及「生廚餘堆肥」兩種方式,前者主要由合格豬場接收,後者則交由市府管理的堆肥場進行處理。

此外,雲林縣的經驗顯示,在加強破袋稽查後,廚餘回收量從去年每月平均787公噸增至今年1至4月的每月平均892公噸。同時,垃圾中的廚餘比例也從去年的20%降至今年的10%以下。雲林縣環保局強調,真正的廚餘減量應從「破而後立」開始,先透過破袋增加回收量,再從源頭著手減量。
台東縣今年1至4月共回收廚餘為1629公噸,較去年同期增加84公噸,平均每月多出21公噸。更值得注意的是,該縣垃圾中的廚餘占比從去年的24.96%,下降至今年上半年的16.82%,顯示越來越多民眾不再將廚餘混入一般垃圾。

桃園市環保局分析指出,廚餘量增加的原因包括人口持續成長、外食與外帶文化盛行、烹調份量過剩等因素,使得可回收的廚餘量提升。同時,政府加強分類宣導、配合垃圾破袋檢查,也明顯推動廚餘回收量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