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823重啟核三公投議題持續發燒之際,退役核二廠核廢處理工程師王義龍針對核電廠延役成本效益及核廢料處理議題提出專業分析。他指出,核電廠延役僅需投入約300億元,即可延長運轉20年,不僅可增加12%總發電量,每度電成本約1.5元,已包含延役費用及後端處理費用。

王義龍在核二廠服務30年,專責固體、液體、氣體及除污等核廢棄物處理工作。他表示,低階核廢料主要包含過濾樹脂、防護衣物、塑膠袋、廢鐵及水泥砂石等物品,經處理固化後裝桶存放。這些核廢料的放射性每5.27年會自然衰減一半,主要為活化產物核種鈷60,預估經過二、三百年後,放射性將降至陽明山地熱谷泥土般的低天然放射性程度。

針對高階核廢料處理,王義龍解釋,核用過燃料棒可暫存於中期貯存場,面積不到一個足球場大小。他強調,這些用過燃料棒中的鈾238可轉換為鈽239,潛藏巨大能量,未來可能成為重要能源。目前全球約有150座用過核燃料棒的乾式中期貯存場,法國已具備技術可提煉用於快滋生式反應爐。
王義龍以蘭嶼貯存場為例,指出當地雖貯存近十萬桶低階核廢料,但並未影響當地發展,反而建設與觀光更加發達。他表示,台灣發展核能發電四十多年來,除了帶來低電價效益,促進經濟發展外,未出現因核能發電致死或致病案例。
最後,王義龍強調,核廢料處理的技術問題都有解決方案,現階段較需克服的是政治層面的考量。他指出,核二、核三廠的折舊與攤提費用都已完成,若投入300億進行延役,可獲得全天候穩定發電,且不會產生空污,每18個月添加一次燃料也可減少運輸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