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運踹人爭議!沈政男:厭老與厭童正在台灣社會流行

分享:

台北捷運發生年輕人因博愛座爭議踹倒老婦的事件,引發社會各界熱議。醫師沈政男在臉書發文指出,網路上許多人對那一腳「大力叫好」,卻缺乏有意義的評論,顯示台灣社會厭老風氣正在蔓延,他更警告「這次會踹老人,下次就會踢小孩」,呼籲社會正視這股危險趨勢。

台北捷運發生年輕人因博愛座爭議踹倒老婦的事件,引發社會各界熱議。(圖/中天新聞)

沈政男在貼文中直言,這起事件正式揭開台灣社會厭老時代的來臨,他形容這是「歷史性的一腳」,與阿姆斯壯登陸月球異曲同工,「只不過這一腳乃踩在月之陰暗面」。他認為,厭老與厭童現象正在台灣社會流行,但許多人卻未意識到自己正在參與其中。

針對事件本身,沈政男分析這是博愛座制度未處理好的問題。他指出,「厭老的言論在網路上比比皆是」,形成大規模集體運動表現在「取消博愛座」倡議上。雖然此倡議未完全成功,但執政者將博愛座改為優先席,刪除「老弱婦孺優先」字樣,導致年輕人認為優先席與一般座位無異,而老年人則基於長年對博愛座的認知產生衝突。

沈政男進一步指出,厭老與厭童不僅存在於台灣,在所有進步社會尤其是東亞地區都有類似現象,主因是高齡化與少子化,加上社會快速變遷造成世代間價值觀差異。

關於厭童現象,沈政男提到有民調顯示三成多民眾認為「如果不會管教小孩就不要帶出門」,市面上也有越來越多餐廳或商店貼出禁止小孩進入的公告。他諷刺地表示:「厭童,但不厭毛小孩。這就是台灣。」同時質疑,在討論生育率問題時,卻沒有人能系統性論述厭童的集體情結。

對於網路上的討論風氣,沈政男感嘆,以前台灣有充滿社會學眼光的時事評論,但網路與社群媒體盛行後,學者的長篇大論無人問津,「劣幣驅逐良幣,只剩『好好好,踹得好』這一類下三濫貼文」。他認為這充分暴露了台灣社會前現代化的本質,使一些重要的進步議題在台灣不進反退。

對於沈政男的觀點,網友反應不一。有網友認同社會變得充滿仇恨與對立,雖然認為老人不對,但年輕人的反應過度;也有網友指出被踢的老婦人「先動手」用袋子打人,這應算互毆,與年齡無關。還有網友提出,老婦人被挖出是「慣犯」,甚至有孕婦表示曾被其攻擊,因此輿論才會對她較不同情。

另有網友質疑:「這社會容許以互毆解決問題?容許以暴制暴?」但也有人回應表示法律保障正當防衛權利。也有網友直言面對老人的各種行為如搶位、不看號誌穿越馬路、插隊等,「我,無法不厭老!」

此事件引發的討論顯示,台灣社會對於代間關係、公共空間使用規範以及衝突處理方式等議題仍存在諸多分歧,反映出社會價值觀正在經歷重大變化。

留言衝人氣 15則留言

登入留言有機會獲得旺幣哦!
NO MESSAGE 無任何留言,趕緊搶頭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