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投書/房市只是緩漲非下跌 有需求者切莫錯過盤整期

分享:

投稿者:張志謙(教師)

2025年進入下半年,台灣房市在政策壓力、信貸收緊、通膨影響與市場預期心理的共同作用下,走入「修正盤整期」。對部分人而言,這似乎意味著「房價要跌了」;但從實際數據與市場結構來看,這波修正更接近「緩漲」、「價穩」,而非真正的全面下跌。

整體房價下跌空間有限,更大的可能是持續緩漲。(圖/freepik

事實上,我們看到的是「量縮」而非「價跌」:根據近期市場統計,今年第一季全台交易量年減32%,但房價整體並未出現明顯下修。蛋黃區如台北、新竹、台中七期仍有5%左右的年漲幅,具稀缺性的核心地段價格穩定,甚至小幅推升,反映出真正有需求者的進場力道仍在,尤其是剛性自住買方。

不要誤解「盤整」為「崩盤」,該買房的時候還是要買房。

市場盤整期往往伴隨觀望氣氛升高,但對真正有自住需求或長期置產規劃的人來說,這樣的時機點正是理性談條件、篩選標的、議價空間較大的黃金期。尤其對首購族來說,新青安貸款的利率仍維持在1.775%,搭配最高8成成數與寬限期5年,加上目前建商讓利、預售屋釋出壓力增高,都構成進場的優勢條件。

過去兩年,不少人「等跌」結果錯過低利環境,如今政策限貸再起,利率逐漸向上,市場轉為「買方主導」,若仍抱持價格崩跌的幻想,只會錯失合理價格與優質地段的組合。

核心地段抗跌、蛋白區議價,理性選擇更重要。

此刻房市的「分化」格局也愈加明顯:蛋黃區的價格持穩,顯示其抗跌性與長期保值優勢;而蛋白區與部分重劃區(如淡海、青埔)則出現較多讓利空間,議價幅度可達5%至15%。這種分化代表市場已進入成熟階段,買方不再只看單價,而是重視區位、機能與長期性價比。

因此,對於有自住需求的民眾,不妨重新思考自己的居住策略:是否應該趁讓利潮精選一個生活機能成熟、交通便利的捷運宅?對於長期置產者,也應將目光放在台北市中心、台中七期等供給有限的地段,採取「長期持有、耐心布局」的態度,才是真正與房市趨勢對話的做法。

短線炒作退場,實力自住進場,才是健康市場的表現。

值得慶幸的是,政府持續落實選擇性信用管制與房地合一稅制度,已有效壓縮短線炒房空間。現在進場的買方,多半是真正有需求的首購、換屋族或長期置產者。這樣的市場結構,讓房市回歸理性,也讓認真選屋、腳踏實地的民眾,有了更公平的競爭起點。

市場正在盤整,這不等於下跌,而是回歸基本面與需求導向的過程。若你是長期觀望的自住者,此刻正是重新上車的好時機。房市從來不等人,回頭看,總有太多人在「再等等」中錯過最佳進場點。現在,該是你做決定的時候了。

留言衝人氣

登入留言有機會獲得旺幣哦!
NO MESSAGE 無任何留言,趕緊搶頭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