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消防署統計,近五年來台灣每年平均有約400人發生溺水事故,其中近半數不幸喪命。臉書粉專「像一條魚 LikeAFish」近日分享,若不慎落水,需等待救援時採用仰漂方式,其實更有助於延長存活時間,等待救援。

像一條魚 LikeAFish表示,水母漂雖能讓身體浮於水面,但在開放水域實際操作有五大缺點
1.即使配戴蛙鏡,若水深過深仍無法看見水底,眼前一片黑暗,容易讓待援者產生恐懼感。
2.水母漂需要頻繁換氣,若每次閉氣約30秒,等待救援者1小時抵達,就需換氣多達120次,對體力是一大消耗。
3.水母漂時頭部浸在水中,不易觀察周遭環境,若有漂浮物可供休息,也較難發現與利用。
4.相較之下,仰漂能讓身體更大面積浮出水面,更容易被發現與注意到。
5.當有人划獨木舟、SUP、衝浪或操作空拍機經過時,水母漂因頭部朝下不易張望與呼喊,較難引起他人注意求援。
仰漂可以讓面部保持朝上,身體較大面積露出水面,更容易吸引別人注意,根據「像一條魚 LikeAFish」分享「日本RSK山陽放送」報導,岡山縣倉敷市的高梁川附近一處大橋,一名男子凌晨疑似喝醉之後,散步到橋中央時,手機掉下落海。男子想抓住手機,卻從橋上摔落。該名27歲男子落海後漂浮了4小時之久,直到清晨,路過的船隻才聽見他的求救聲拉起送醫。對方說「摔下海之後本來想用游的,發現行不通之後,只好改成漂浮。」該名男子靠著仰漂4小時後獲救。
像一條魚 LikeAFish進一步指出,落水當下因水壓作用,水會瞬間灌入口鼻,此時應立即從鼻子吐氣,避免嗆水造成驚慌或失去意識。可先採水母漂讓身體自然浮起,再藉由手腳輕撥水面轉換成仰漂姿勢,穩定呼吸、保持冷靜,耐心等待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