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部地質調查及礦業管理中心近日公布,台灣地熱探勘取得重大進展,中油與中研院合作的宜蘭員山深層地熱研究井已於16日成功鑽抵4018公尺,創下全台首座超過3000公尺的地熱探勘井紀錄,為台灣地熱發展寫下新里程碑。

根據地礦中心的調查資料顯示,全台共有十大地熱潛能區,其中北宜花東五大高潛力區約占全台八成,特別是宜蘭地區被評估為深層地熱潛勢最高的區域。目前宜蘭已建有清水地熱電廠,同時也有仁澤、土場電廠正在開發中,顯示該區域的地熱發展已逐步成形。
地礦中心主任徐銘宏表示,為提升探勘效率,中心已引進加拿大MobileMT空載大地電磁技術,於蘭陽溪中上游進行施測,可有效解析地下一公里內的熱源分布情況。配合既有的地質調查與構造分析,正逐步建立完整的深部熱儲模型。
中油針對未來發展規劃指出,將採取雙主軸策略推動地熱業務,除了持續在宜蘭及花東地區進行深層地熱潛能區的探勘與開發外,也將著手大屯火山區的火山地熱探勘。公司並透露,計劃在宜蘭冬山再鑽鑿一口4000公尺的深層地熱探勘井,以進一步了解蘭陽平原南部的深層地熱潛能。

能源署官員指出,目前面臨的主要挑戰包括原住民地區的開發程序問題,「宜花東地區大部分為原民居住地,依據原民法需進行部落諮商,業者反映程序嚴謹,我們正在與原民會溝通簡化程序。」此外,大屯山地區的開發仍待國家公園法修法突破。
根據能源署的規劃,2025年地熱發電目標為20MW,目前既有已併網7.49MW,今年預計可再併網約12.6MW,達標機會高。展望未來,2026年目標將調查地熱蘊藏潛能提升至500MW,2030年更計畫使地熱裝置容量達到1.2GW。
地礦中心的資料顯示,台灣各地區都展現出優異的地熱潛力,如大屯山馬槽地區在火成岩與沉積岩交界處測得245℃高溫蒸汽,花蓮瑞穗地區發現175℃熱水上湧通道,台東海端與延平也量測到150℃高溫,顯示台灣地熱發展潛力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