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6天染「腸病毒克沙奇B型」 肝指數飆破千險器官衰竭

分享:

一名出生僅六天的新生兒日前突發燒、嗜睡,奶量大減,體重僅三公斤的他,一度因血小板低於一萬、肝指數飆破千而面臨多重器官衰竭危機,經腰椎穿刺確診為感染腸病毒克沙奇B型。

一名出生僅六天的新生兒日前突發燒、嗜睡,奶量大減,經腰椎穿刺確診為感染腸病毒克沙奇B型。(示意圖/123RF)
一名出生僅六天的新生兒日前突發燒、嗜睡,奶量大減,經腰椎穿刺確診為感染腸病毒克沙奇B型。(示意圖/123RF)

在醫護日夜守護下,新生兒歷經三週治療,器官功能逐步恢復,已健康出院。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小兒部主任李倩瑜指出,新生兒的免疫系統尚未成熟,一旦遭克沙奇B型或伊科病毒入侵,往往在短時間內引發心肌炎、病毒性腦炎、肺水腫等併發症,病程急遽且難以預測。

全球統計顯示,新生兒腸病毒重症死亡率可達三成,存活者仍有近兩成恐留下心臟或神經後遺症。初期症狀常僅是嗜睡、哭鬧或活動力下降,家長易忽略;若出現呼吸急促、四肢冰冷,常已逼近休克邊緣。

腸病毒每年夏秋最猖獗,今年院內已出現多例伊科病毒新生兒重症,感染來源多半來自無症狀的兄姊或照顧者。(示意圖/Pixabay)

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小兒加護病房資深護理師李靜玟提醒,腸病毒每年夏秋最猖獗,今年院內已出現多例伊科病毒新生兒重症,感染來源多半來自無症狀的兄姊或照顧者。呼籲家中成人與幼兒「進門先洗手」,咳嗽、喉嚨痛或腹瀉時避免親近新生兒;孕婦在產前兩週到產後若有發燒等症狀,應主動告知醫師,並減少密切照護。

另外,李靜玟也建議家長,一旦發現新生兒持續發燒、黃疸惡化或吃奶量驟減,應立即就醫,不要等待門診掛號時間,以免錯失黃金治療期。腸病毒雖無特效藥,但早期警覺、即時支持性治療,才能大幅降低死亡與神經後遺症風險。

夏季已至,醫護團隊提醒,守護家中孩童健康的第一步,就是把簡單的洗手做確實。防疫關鍵在於「勤洗手、戴口罩、少親吻」三原則,才能讓小生命遠離腸病毒威脅。

留言衝人氣 2則留言

登入留言有機會獲得旺幣哦!
NO MESSAGE 無任何留言,趕緊搶頭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