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稱「瘦瘦針」的腸泌素藥物,原本主要是用於治療糖尿病,但因為同時有減重效果,所以成為炙手可熱的瘦身針。根據最新研究指出,這類藥物不只能瘦身,還能大幅降低心臟病患病重或過早死亡的風險。

此類被核准的腸泌素藥物與類升糖素胜肽-1受體促效劑(GLP-1 receptor agonists)有關,可作用於中樞、胃腸道、心血管等系統,具有降血糖效果,並可減緩胃排空、抑制不適當的餐後升糖素釋放,並減少食物攝入,達到體重控制效果。
一項發表於馬德里舉行的全球最大心臟醫學會議上的研究成果顯示,這類藥物未來可能被廣泛使用於數以百萬計的心臟病患者,幫助他們避免住院並延長壽命。在歐洲心臟學會(ESC)年會上發表的最新研究結果指出,這些藥物可以將心臟病患者的住院或早逝風險降低最高達58%。
這項研究由總部位於波士頓的美國非營利性醫師與醫院網絡「Mass General Brigham」主導,其研究人員分析超過9萬名同時患有肥胖與第二型糖尿病的心臟衰竭患者的真實世界數據。所有患者均屬於最常見的「射血分數保留型心衰竭」(HFpEF)類型。
研究結果顯示,服用司美格魯肽(semaglutide)的患者,相較於安慰劑對照組,住院或早逝的風險降低42%;而替爾泊肽(Tirzepatide)則將心衰竭住院或任何原因死亡的風險降低58%。

全球超過6000萬人患有心臟衰竭。過去研究曾顯示,減重藥物可能改善心衰竭症狀,但它們對住院與死亡等重大臨床結果的影響,直到此次大型人群研究才首次得到驗證。前述成果除了在馬德里會議發表之外,也同步刊登於「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
不過,食藥署近年曾有接獲疑似因GLP-1受體促效劑導致急性胰臟炎之藥害救濟申請案,提醒民眾切勿輕忽用藥風險。尤其若有家族性髓質甲狀腺癌,或多發性內分泌腫瘤症候群的病人,應禁用GLP-1受體促效劑類之抗糖尿病藥物。另外,在服用此類藥物期間若有胰臟炎等相關症狀應儘速就醫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