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飲食通常都不均衡,也較易發胖,最近一名減重醫師就分享案例,一名女子的體重在半年內下降了24公斤,而且是在不用打瘦瘦針的情況下,只要把吃飯的順序做對,一樣能刺激腸泌素,幫助穩定飯後血糖,讓之後吃進去的澱粉糖分慢慢被肌肉利用。

減重醫師分享,學員在半年內減重24公斤的秘訣。(示意圖/Pixabay)
減重醫師蕭捷健近日分享,一位學員過去為了減重和控制血糖傷透腦筋,但體重卻可以在半年內從86公斤下降至62公斤,這一切都是因為她在餐前多做了一個動作。
這位學員過去吃飯總是一口飯配一口菜,或者習慣先吃自己最喜歡的澱粉類食物(像麵條或麵包)。但這樣的進食順序,很可能就是造成她飯後血糖快速上升、一下子又覺得餓的關鍵原因,不過蕭捷健提到,有研究發現,只要建立蛋白質緩衝,餐後血糖曲線下面積(iAUC)竟然能降低高達73%。
另外,空腹攝取高GI碳水化合物會引發快速糖化反應(Postprandial Glycemic Excursions),促使胰島素大量分泌,『血糖震盪』會導致肝臟De novo lipogenesis(新生脂肪生成)增加。
正因如此,這位學員便開始修正她的進食順序,在吃飯的時候,先吃足夠的蛋白質,例如肉、魚、蛋、豆製品,就能改善這個問題,先吃下的蛋白質會分解成氨基酸,氨基酸會刺激腸道分泌腸泌素,而腸泌素就是瘦瘦針的成分,能幫助穩定飯後血糖,讓之後吃進去的澱粉糖分慢慢被肌肉利用。
蕭捷健指出,學員每次正餐前都會先來一份植物性基底的蛋白飲,因為蛋白飲消化成氨基酸的速度更快,這樣不但穩定血糖,還順便解決了減重期間蛋白質攝取不足、導致肌肉流失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