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男面臨洗腎噩夢 竟非血糖作祟!醫:汞中毒了

分享:

一位73歲男子因糖尿病史長達20年,近年來腎功能持續惡化,甚至被判定為慢性腎衰竭第三期末,未來恐需洗腎。然而,醫師檢查後發現,真正的元凶並非糖尿病,而是體內汞含量過高,經過治療後腎功能顯著改善。

一位糖尿病患腎功能持續惡化,但醫師檢查後發現,真正的元凶並非糖尿病,而是體內汞含量過高。(示意圖/pixabay)
一位糖尿病患腎功能持續惡化,但醫師檢查後發現,真正的元凶並非糖尿病,而是體內汞含量過高。(示意圖/pixabay)

這名男子過去10年飽受慢性腎衰竭之苦,去年11月腎絲球過濾率已降至35,情況相當嚴重。醫師江守山在診斷時注意到,患者並未出現蛋白尿,這與典型的糖尿病腎病變特徵不符。於是他安排進一步檢查,結果顯示患者血液中的汞含量異常偏高。

隨後,江守山為患者進行了為期20周的治療,成功降低體內汞濃度。令人振奮的是,患者的腎絲球過濾率從35逐步回升至63,腎功能改善至第二期,根據衛福部腎臟病分期表,這一階段尚未需要洗腎。江守山也在其臉書粉專分享此案例,強調患者腎衰竭與糖尿病無直接關聯,因為治療期間並未針對糖尿病進行額外干預。

體型較大的魚類汞風險更高,食藥署建議民眾飲食應多樣化,避免偏食特定魚種。(示意圖/Pixabay)
體型較大的魚類汞風險更高,食藥署建議民眾飲食應多樣化,避免偏食特定魚種。(示意圖/Pixabay)

此外,江守山指出,汞對人體的危害不容小覷,尤其是對腎臟和神經系統的損害。根據國家環境研究毒物中心的資料,汞廣泛應用於電子產品、螢光燈及牙科材料等領域,雖然部分用途已逐步淘汰,但仍可能透過環境或食物進入人體。

針對汞暴露的來源,食藥署曾提醒,食物是人體接觸汞的主要途徑,尤其是魚類和海鮮中可能含有甲基汞。生物在食物鏈中的位置越高,體內累積的甲基汞越多,因此體型較大的魚類風險更高。食藥署建議民眾飲食應多樣化,避免偏食特定魚種,並選擇來源可靠的產品以降低風險。

留言衝人氣

登入留言有機會獲得旺幣哦!
NO MESSAGE 無任何留言,趕緊搶頭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