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罷免大軍的免責意識 游盈隆解讀「嚴重集體挫折的情境」

分享:

第一波立委罷免案在7月26日進行,最終無人被罷免。《台灣民意基金會》董事長游盈隆今(5)日表示,罷團成員與罷免參與者,擁有奇特的「免責意識」,非常值得探討。

台灣民意基金會董事長游盈隆。(圖/中天新聞)
台灣民意基金會董事長游盈隆。(圖/中天新聞)

游盈隆5日以「關於大罷免大軍的免責意識」為題在臉書發文表示,726大罷免大槓龜後,全體罷團與綠營陷入另一個嚴重集體挫折的情境,大挫敗、大崩潰、大發瘋的傳聞不脛而走。整體士氣、心境與鬥志的修復,恐怕需要一段不算短的時間。

民進黨團為第一波罷免失敗鞠躬道歉。(圖/中天新聞)
民進黨團為第一波罷免失敗鞠躬道歉。(圖/中天新聞)

游盈隆指出,大罷免行動是一個複雜的政治現象,牽涉層面很廣。光是被捲進這個運動過程的人,不論是自願或非自願的,自動或非自動的,恐不下千萬人。這是一個奇特的政治社會運動,而最奇特的是,在大罷免推動者或積極參與者間存在一種類似「免負責任」(Duty-free)的心理意識,簡稱「免責意識」,非常值得探討。

游盈隆以選前一場罷團記者會的情況為例,當時有記者提問:罷免若沒成功,誰負責?結果引起罷團成員大怒,就有人跳出來說「這次出來連署的是公民,我們出於自主性,如果要究責,難道我們公民要對這件事情道歉嗎?如果談罷團要幾席,誰要負責?是不尊重這些風吹雨打的公民。」游盈隆認為這是一段相當經典的對話,值得做一些政治心理學分析。

游盈隆借鏡三個知名歷史事件,分別是十字軍東征、拿破崙遠征俄羅斯、以及希特勒遠征俄羅斯。

十字軍東征,有教宗號召,有完整論述,有具體目標,參與者理念清楚,為了奪回聖城,犧牲奉獻,在所不惜,不會覺得自己需要為此負甚麼責任。

拿破崙遠征俄羅斯,則是法國歷史上最慘烈的軍事行動之一,這場遠征不僅造成拿破崙大軍的毀滅,更成為拿破崙帝國走向衰亡的轉折點。

希特勒遠征俄羅斯稱為「巴巴羅薩行動」,犯了與拿破崙同樣的錯誤,成為納粹德國走向失敗的轉折點。游盈隆認為,不論是拿破崙大軍或希特勒大軍,攻打俄羅斯時,是不會認為自己需負什麼責任的,這就是「免責意識」。

游盈隆強調,在某個意義上,大罷免大軍的免責意識和十字軍或拿破崙大軍可能有雷同之處,都是為了達成某個神聖目的,犧牲奉獻,替天行道,甚至可以不擇手段。「例如,十字軍是為了奪下聖城耶路撒冷,大罷免是為了終止藍白國會作亂,須重掌國會多數席次,奪回國會主導權。」

但失敗的後果與下場呢?游盈隆強調,「就不是當下會去想的問題」。

留言衝人氣 5則留言

登入留言有機會獲得旺幣哦!
NO MESSAGE 無任何留言,趕緊搶頭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