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媒體報導,海軍陸戰隊第66旅改直屬參謀本部,並將裁撤戰車營、砲兵營,仿效美國陸戰隊成立陸戰濱海團(MLR)。對此,中華戰略學會資深研究員張競認為,政治高層不應對國軍作戰專業部隊的整編外行干預內行,而海軍陸戰隊跟著美軍依樣畫葫蘆,恐怕結果不樂觀。

張競指出,軍隊組織再造過程中,若是針對專業作戰部隊,基本上層峰下達政治指導原則後,就應放手責由軍事幕僚體系推動整編規劃方案,政治高層不宜過度積極涉入細節,否則就有外行干預內行風險。
他說,特別是作戰專業部隊整編往往是牽一髮而動全身,當某部隊作戰職能有所調整後,必然會牽動整個作戰區內其他部隊所承擔作戰任務;因此必須以衡量全局眼光審視作戰部隊整編案,不能以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態度,認為能夠獨斷專行與其他作戰部隊任意區隔、進行整編作業。

張競表示,由於現在國軍遂行台澎防衛作戰時,基本上是由參謀本部統一用兵,因此任何作戰部隊整編作業,依據「打、裝、編、訓」循序建軍理則,在滿足如何「打」階段,就必須經由參謀本部統一調整規劃,而不能負責建軍的各個軍種閉門造車單獨作業。儘管在軍隊建制體系下,海軍陸戰隊是隸屬海軍,但在實際作戰階段,就算是遂行兩棲作戰任務,亦是由參謀本部直接指揮。
海軍陸戰隊作戰部隊若是納入地面防衛作戰序列,更是由參謀本部透過各作戰區直接指揮,此時若要調整海軍陸戰隊作戰部隊任務,並進而裁撤其所轄裝甲、戰車部隊與砲兵火力,就必須在整個作戰區架構下通盤考量,不能光是將視角匯聚在海軍陸戰隊作戰部隊本身編制與裝備。
他說,特別是從特定地區或海岸守備任務,轉為守備機場、河道與港口等戰略要點,甚或是衛戊整體中樞要域時,整個作戰型態會從野戰用兵大幅度轉換成住民地作戰,此時原有守備任務如何交接,作戰責任如何移轉,絕對會讓整個作戰區用兵指導整盤棋翻轉。這就是為何引發外界強烈質疑,此項整編案缺乏橫向協調重要原因。
張競強調,如果不論在如何「打」這個階段能否解決,先跳到下個階段看看能否解決如何「裝」?許多整編案過程中都是騎驢找馬,在未能依據作戰構想滿足裝備需求前,還是必須維持既有編裝、既定火力支援水準。誠然依據要點與要域守備任務,在住民地內作戰,確實主戰車與自走砲車是難以配合輕裝步兵的逐屋戰鬥、據險防禦型態派上用場;但在替代前述單位,建立無人機偵搜與攻擊部隊的裝備籌購案尚未定案前,整個採購作業亦未啟動前,就先裁撤現有兵力,是否會產生戰力空隙?
他說,當「打」與「裝」都尚未塵埃落定前,就急著將「編」這個階段定案,看來確實是有點超越進度辦案。為何會如此急切上馬,其實就顯現出當某個國軍建軍改編調整案,是由層峰親自主導下定案時,從權定案便宜行事,不就是軍事指揮體系高層迫於政治壓力,感受到高層政治意志,不得不配合演出,不願意自討沒趣、亂澆冷水的結果嗎?
張競表示,此外就要談到未來海軍陸戰隊作戰部隊整編組建完成後,除最初成軍訓練外,亦必須透過經常性駐地訓練,再加上專精訓練與定期基地訓練,維持該作戰部隊的作戰實力。但若談到前述訓練,就必須思考如何整備訓練場地、設施、師資與教材教具;這就是部隊建軍過程中,如何「訓」這個階段最嚴肅課題。
部隊訓練是項非常現實的考驗,許多作戰部隊在進駐守備要點與營區之後,由於相關陣地與設施無法支持日常駐地訓練需求,因此在擔任守備任務相當時日後,其實整體戰力水準是會逐漸下降。此種駐地訓練需求,在進駐中樞各個機關或是守備要點後,往往是最困擾的課題。
張競直言,多年來國軍建軍備戰經常會以先進國家為師,總覺得跟著葫蘆畫瓢,就算不是完全相像但總還不會出大錯。但美國陸戰隊之所以籌建陸戰濱海團,其實是有其不得不為考量,我國海軍陸戰隊有樣學樣,但又不能完全掌握其建軍精義所在,最後會獲得何種結果?恐怕讓人難以樂觀面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