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首見藍鯨!3年前遭尼龍繩纏死在台東 碎骨花3年修復見世

分享:

即時中心/綜合報導

台東縣長濱鄉一處海灘2020年1月發現有一頭藍鯨死屍,全身遭漁具尼龍繩纏繞,生前飢餓多時,而這也是台灣第一次出現藍鯨。全球數量珍稀的藍鯨,這也是台灣第一次發現藍鯨蹤跡,在海洋保育署與成功大學、海洋生物博物館合作,把藍鯨骨骼3D建模技術輔助修復。

經過團隊努力,小藍鯨重建後雛形漸漸出現。(圖/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提供)

當時把台東擱淺的藍鯨帶回解剖的成功大學海洋生物及鯨豚研究中心主任王浩文說,這隻鯨魚因胸、嘴巴遭漁具(繩索)纏繞,活活餓死;原本應該是厚厚的脂肪,許多部位幾乎只剩下一層皮,餓了幾個月沒人知道。

執行標本製作的「化石先生」團隊2023年7月17日在臉書發文,分享團隊與日本專家山田格修復藍鯨骨骼的過程。「同仁們像是玩拼圖般的,逐一將破碎骨骼辨識拼接出來,由小而大、逐步修復。」除了身體椎體、肋骨外,也慢慢的將「破碎成數十片的頭骨拼成6大主要骨骼,有8個人才搬的動的顱骨。」

山田格指出,藍鯨骨骼股溝邊緣有受傷癒合的骨痂,應是長時間被勒所造成。小藍鯨成長速度快,頭骨兩側被束縛出深溝,「這小藍鯨活得時候應該很痛苦....。」

山田格看到當初纏繞藍鯨的漁具尼龍繩後說:「這是一個人類要對牠的死負責的故事。」

藍鯨是全球體型最大的動物,身形流線極為修長,雌性身長約23~24公尺,雄性20~21公尺,藍鯨體重雄性100噸,雌性112噸。分布於全球熱帶至極區海域,並以磷蝦類為主食。藍鯨群體會在夏天前往游往極地附近捕食,冬天再往南回到熱帶地區,繁殖壽命大約在80~90年。因在遷徙過程中,常會遇到船隻撞擊、噪音,或是海洋大型垃圾危害,美國更有研究指出,藍鯨每天吃下1000萬片塑膠,目前全球藍鯨約有5000-15000隻,屬於瀕危物種。

留言衝人氣 1則留言

登入留言有機會獲得旺幣哦!
NO MESSAGE 無任何留言,趕緊搶頭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