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李俊毅/綜合報導
中華民國海軍首艘國造潛艦「海鯤」號已於今天(28日)在台船高雄廠下水,並由總統蔡英文為IDS原型艦正式命名並擲瓶。但立委吳斯懷直言,國防部絕不可為了大內宣,迫於上級的壓力,疏忽對程序節點的管制,趕工而忽略應注意的細節與程序、忽視對品質的要求。
吳斯懷今(28日)在臉書發文表示,他全力支持國防自主與潛艦國造,也非常期盼首艘新型潛艦能順利成功,並向海軍恭喜「海鯤」艦邁向下一個節點。但他認為,此案離正式成軍,尚有諸多問題須克服。
吳斯懷指出,潛艦建造與水面艦不同是,潛艦建造係由內而外,船段組合代表所有裝備均已到位並完成整合測試,才進行船段組合,並下水。但9月28日「下水」,10月1日進行泊港測試(HAT),來得及嗎?
吳斯懷解釋,潛艦國造IDS原型艦儎台與戰鬥系統所需要的109項主、次系統裝備,與國內、外廠商簽約,製造、測試、驗收、海運(陸運)、接裝後仍需逐項測試,概略工作管制程序分別如下:
1.廠商依約完成產製後,裝備再進行工廠測試(FAT),並提出測試手冊,證明裝備符合測試標準。
2.原廠執行測試時,海軍與台船派駐外監造人員參與測試,測試合格後,裝備打包裝運。
3.裝備運抵台船海昌廠,由台船與原廠技協進行單機裝備測試,測試合格後,再與次系統介面整合測試。
4.次系統介面整合測試合格後,與主系統整合測試。
5.主系統整合測試合格後,安裝到各壓力殼船段預定位置。
6.所有IDS原型艦儎台與戰鬥系統所需要的主、次系統裝備,逐一就各次系統整合測試,再進行與主系統測試,最後實施全系統測試,反覆測試合格後,方能封殼。
7.完成封殼,方能進入「下水」節點。
8完成「下水」節點進度後,才能進行泊港測試(HAT)。
吳斯懷進一步指出,海軍退役中將梁功凱曾投書媒體。提醒國造潛艦有五大風險:包括「成本風險」、「時程風險」、「技術(品管)風險」、「系統整合風險」「合約管理(履約)/政治風險。重點是被低估的國造潛艦成本風險,依據海軍的經驗,潛艦的使用壽期將長達40年,所以成本考量必須涵蓋整個「壽期成本」,即「獲得成本」加上40年壽期的「維持成本」。這部分往往被忽略低估,卻早已被有心人給盯上。
吳斯懷並表示,而首艘國造潛艦構型的裝備性能,恐不足以面對未來40年的敵情威脅,無法形成「有效戰力」。而真正的「國防自主」需要「軟硬兼顧」,掌握核心技術,建立設計研發能量。否則只是勞民傷財,只有少數人獲利,對國軍的建軍不但無益,且將造成不可挽救的傷害。
吳斯懷也提到,日前有媒體報導,潛艦國造計畫召集人黃曙光接受媒體訪問稱,期望2025年能完成3艘國造潛艦,2027年可達4艘。但國防部堅持首艘國造潛艦須通過作戰測試評估後,始編列後續預算。但黃曙光不在國防部指揮鏈內,無權置喙國軍建軍備戰事宜,潛艦後續需求,預算分配、預算編列都是國防部權責,也籲請邱國正部長堅守立場,為所當為,言所當言。
最後,吳斯懷強調,他樂見「海鯤」艦命名下水,邁向下一個節點,大家不糾結「下水」的定義,只問「海鯤」艦是否已出乾塢?沒有出乾塢如何稱之「下水」?呼籲國防部要注意欲速則不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