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裕明/恐怖「雙尾蠍」無人機 顛覆戰場規則大殺器

分享:

文/蔡裕明(實踐大學會計暨稅務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一架約略只要500萬至800萬美元的無人機,卻能掛載多達12組武器與設備,還能「變身」成轟炸機,近日重新在網路媒體頻道亮相的「雙尾蠍」無人機TB-001,不僅具備35小時超長續航力,足以從北京往返拉薩無需降落,還能在戰場上持續偵察、精準打擊,甚至進行電子干擾或釋放小型無人機。一旦大批「雙尾蠍」無人機部署,便能形成長時滯空、持續偵打與電子壓制的「空中網絡」,對傳統昂貴的戰機與航母編隊構成新型態挑戰,更進一步來說,若與小型無人機蜂群戰術結合,則更可能重新定義未來戰爭模式。

TB-001無人機。(圖/日本防衛省官網)
TB-001無人機。(圖/日本防衛省官網)

中國希冀利用平價無人機取代昂貴戰機

中國的雙尾蠍無人機,由四川騰盾科技研製,將其定位為中高空、長航時無人機。與動輒上億美元的有人駕駛戰機相比,它的成本僅約200萬人民幣,卻能同時執行偵察、打擊、電子戰與後勤補給,被認為是中國「以劣勝優」、「以小博大」軍事思維的代表作。

在外型上,雙尾蠍無人機採用「雙尾梁」設計,既能提升結構穩定性,也方便在懸掛偵察艙、雷達或彈藥。它的機身長10.5公尺、翼展20公尺,最大起飛重量3250公斤,能在8000至10000公尺高空長時間飛行。續航力則達35至36小時,最大航程可超過7000公里,足以跨區域投射戰力,並長時間滯空於作戰區域。

在武器配置上,原本的設計擁有7個掛點,其中部分可搭配雙掛或三掛架,或可以掛載12組飛彈或設備,其載彈量可達1500公斤。其可攜帶的彈藥與設備組合十分廣泛,包括,空地飛彈、針對裝甲與地面車輛的反坦克飛彈、對中小型艦艇的反艦飛彈、攻擊跑道、雷達、基地等固定設施的滑翔炸彈或精準制導炸彈,或進行電子干擾與通訊中繼設備,亦或者專注於重載與補給,必要時可以改裝成為轟炸機。

也就是說,雙尾蠍無人機並非僅是單一功能的無人機,而是可以「任務切換」的空中平台,涵蓋從偵察監視到電子干擾、從精準打擊到戰場補給,全都能勝任。這種如「空中變形金剛」式的設計,使其在軍事戰術上具備極高的靈活性,似乎凸顯中國嘗試用平價無人機群取代昂貴戰機的戰略企圖,從過去的「人多力量大」,如今逐漸轉化為「機多力量大」,反映出中國在軍事現代化中,仍然延續過往以有限資源對抗強敵的思維,只是工具從人力轉向無人化科技。

中國的雙尾蠍無人機,由四川騰盾科技研製,將其定位為中高空、長航時無人機。(示意圖/資料照)
中國的雙尾蠍無人機,由四川騰盾科技研製,將其定位為中高空、長航時無人機。(示意圖/資料照)

「一機多能」顛覆戰爭模式

雙尾蠍無人機具備優異的高原適應性,使其在僅需500公尺跑道的情況下即可短距離起降,特別適合青藏高原等高海拔地區部署。而在海上巡邏任務中,則能升至8000公尺高度以避開亂流帶,進一步增加航程與穩定性。其用途多元,不僅能執行軍事打擊、邊境巡邏與海上監控,也可投入災害救援、氣象探測及物流投送。與順豐合作的物流示範,更凸顯中國推動無人機軍民融合的戰略方向。

於是說,雙尾蠍無人機的顛覆性,更在於「一機多能」,能夠同時執行偵察監視、電子干擾、精準打擊與物資投送等多項任務。這種設計使中國軍方得以用單一平台,取代部分昂貴的有人戰機與後勤專用機,達成「複合型」的戰場效果。

與傳統攻擊型無人機相比,它的特點在於跨任務的靈活性。它可根據戰場需求快速切換角色。例如,在戰區滯空時,既能提供ISR(情報、監視、偵察)支援,也能搭載精準彈藥進行即時攻擊。若配置不同模組,甚至可承擔通訊中繼與戰場補給功能。這種多能融合讓它成為現代聯合作戰中的替代性平台,降低依賴高昂貴資產。

更進一步來說,雙尾蠍無人機所展現的是一種「戰場經濟學」邏輯,透過中價位、多用途的無人化平台,中國軍方嘗試以更低成本換取持續性的戰場效能,挑戰傳統「高性能、低數量」的作戰模式,來重新定義空中作戰的資源分配。

中等成本無人機與區域安全效應

雙尾蠍無人機的戰略價值在於,可以以中等成本提供長航時、多用途的作戰效與載台能。該款無人機雖然在速度與最大起飛重量不及美國MQ-9 Reaper,但在滯空時間(35小時vs. Reaper的20小時)上反而更具優勢。這種「以時間換取戰力」的思維,使中國能以較低代價,換取區域內更持續的情報監控與打擊能力。

2023年4月,台灣證實一架雙尾蠍無人機繞行全島,航程約1400 公里。這不僅是技術展示,也凸顯其戰略意圖,倘若雙尾蠍無人機能長時間徘徊於台灣東部外海或宮古海峽,它將成為美軍航母與盟軍艦隊的重要威脅偵測器與攻擊節點。其具備掛載導引飛彈與炸彈的能力,意味著美軍傳統依賴的航母戰鬥群,在第一島鏈內的安全性正面臨挑戰。

而且,雙尾蠍無人機更是解放軍快速擴張無人機軍備的一環。它與BZK-005、彩虹系列及攻擊型「翼龍」無人機互補,構成多層次無人機的編制。這迫使美國、日本與台灣加速投資反無人機防禦系統、電子干擾與高能攔截技術。正如,台灣正建構3000 架自主無人機艦隊,同時引進MQ-9 Reaper,這意味著亞太區域正出現「無人機對抗無人機」的新軍備動態。

美國空軍F-16戰機與無人機試飛。(圖/五角大廈國防視覺資訊發布服務單位DVIDS)
美國空軍F-16戰機與無人機試飛。(圖/五角大廈國防視覺資訊發布服務單位DVIDS)

無人機可否主導未來戰場?

從俄烏戰爭、烏克蘭的蛛網行動、以色列的雄獅崛起等戰例,可以看到無人機的角色,正從「輔助火力」逐漸走向「主戰力量」。當雙尾蠍無人機這類具備長航時、多任務能力的中大型無人機被大規模部署時,傳統戰機是否仍是空中優勢的唯一象徵?尤其在現代的無人機已能承擔多數傳統戰機的任務,包括空中加油、協同作戰或精確打擊,再加上無人機不受人體生理限制,可執行更高G值的機動、更長航時的巡弋,其戰術價值已遠超過「有人機的廉價替代品」。

這種「無人之機,可以燎原」的模式,實際上與毛澤東「以量取勝」、「人多好辦事」的戰略理念有異曲同工之妙。毛澤東時代強調「以人海戰術壓倒敵人」,那麼今日中國的無人機戰略,則是「以機海戰術」消耗與牽制高價值平台。可以想像一下,當一支航母戰鬥群可能同時面對數百架無人機的蜂群攻擊時,美軍現行的防空體系是否足以應對?還是必須開啟新一輪的反無人機軍備競賽,包括電子干擾、定向能武器與演算法對抗?

這樣的發展,對於美軍在印太的戰略產生深刻的影響。而解放軍對於無人機的運用,似在當代戰場上對毛澤東游擊戰與運動戰原則的現代化,以「機動靈活」、「以少制多」、「集中優勢攻擊對手重要資產」為核心,透過演算法打造「空中游擊隊」,以這種較為廉價的複合型無人機,迫使對手以高成本防空系統應對,形成「不對稱成本交換」,這正是毛氏游擊戰以民眾小成本投入撕裂大軍的現代版本,只是將「人民」換成「無人機」,使得未來戰場是否會從「拚火力」變成「拚數量與演算法」?

※以上言論不代表中天新聞網立場

留言衝人氣

登入留言有機會獲得旺幣哦!
NO MESSAGE 無任何留言,趕緊搶頭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