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譚傳毅(台灣國際戰略學會研究員,法國博士)
俄媒報導,莫斯科可能放棄正在維修的唯一航母「庫茲涅佐夫號」。這條新聞無異把俄羅斯從強權舞台上拉下馬。對於老式「強權」而言,航母幾乎是唯一的代名詞,有時候,甚至於擁有核武器都不能算是強權。

在這個世界中,擁有核武器的國家不少,擁有航母的國家也不在少數,同時擁有航母與核武器的國家就這麼5個,夠資格稱為「超級強權」的國家只有兩個:中國與美國,其餘2個只能是「強權」,再加上即將從超級強權神壇跌落的俄羅斯,就是因為沒有航母。
為何俄羅斯放棄庫茲涅佐夫號?
普丁其實很清楚,就現實面而言,庫茲涅佐夫號僅具有象徵性意義,實質用處不大,雖然該艦數次出勤轟炸敘利亞叛軍。2020年8月普丁曾說,俄羅斯領土雖大,但沒有一寸土地是多餘的。這句話有意無意是在提醒日本有關北方四島的情況。
現在面臨是否處決庫茲涅佐夫號航母,可能現在普丁開始覺得俄羅斯大了一點。地緣政治是決定庫艦的第一個因素。
看看俄羅斯地圖就知道,主要出海口(波羅的海、黑海、北冰洋、太平洋)均受狹窄水道或被北約封鎖,庫艦只能龜縮在北方艦隊駐地莫曼斯克,毫無遠洋作戰的價值。從東岸海參崴到西岸聖彼德堡,若走北極航路至少2萬公里,南距波羅的海出海口聖彼德堡至少也有2500公里,無論哪個方向出了事,庫艦來得及救援嗎?這個距離的確不怎麼適合航母作戰。
也許有人問,美國可以有航母,為啥俄羅斯不行?問題是,美國有10艘航母,可以平均分散在五湖四海,數量就是優勢,而俄羅斯僅有1艘。往好處看,這艘航母給足了作為超級強權的面子,看壞的,若不是庫艦背後所代表嚇死人的核武器,根本沒人瞧他一眼。
第二,俄海軍轉向性價比更高的核潛艦、排水量不滿千噸的輕型飛彈護衛艦(22800型)和排水量4000噸的中型護衛艦(22350型),除了核子嚇阻還能達到國際水準,若再扣除庫茲涅佐夫號航母,俄羅斯已徹底淪為區域海軍。
第三,航母技術老化無力維修。庫茲涅佐夫號於2017年開始大修,2018年10月遭遇浮船塢沉沒事件、起重機砸穿甲板、兩次重大火災(2019年、2022年)等事故,維修工期一拖再拖至今。
維修工程很快陷入死亡迴圈:缺錢、缺人、缺技術。船廠工人工資不到能源行業的1/3,年輕技工紛紛轉行,留下的老技師平均年齡46歲;年輕工人讀不懂蘇聯時期的老圖紙,老員工不見得看得清數位圖紙。
第四,經濟成本過高。維修預算從600億盧布飆升,火災單次損失超3.5億盧布。俄烏衝突爆發後,軍費優先保障陸軍和空天軍,2024年海軍總預算4.4兆盧布被砍掉大半,航母維修款近乎歸零。
第五,受到俄烏戰爭影響,普丁明確將核潛艦和無人機系統列為核心,航母不再優先。俄海軍前太平洋艦隊司令阿瓦基揚茨直言:「傳統航母已過時,未來屬於無人機系統」。此番「航母無用論」徹底把俄羅斯從超級強權的神壇中推下來,江湖無人再問俄羅斯。
雙頭鷹、兩頭輸?
俄羅斯國徽是頭雙頭鷹,既看著西方、又望著東方。如果搞得好,兩面通吃,搞不好,兩頭皆輸,1904年日俄海戰就是個例子。
1904年2月6日,日本東鄉平八郎大將率領6艘戰艦,準備與俄國太平洋艦隊和波羅的海艦隊對陣。如果俄國太平洋艦隊和波羅的海艦隊會合,日本可能戰敗。因此,東鄉平八郎決定在戰爭初期先殲滅俄國太平洋艦隊於旅順港內,再回頭收拾波羅的海艦隊。結果俄國兩支艦隊被日本一支艦隊全滅。
我們重提歷史的原因,是因為俄羅斯處於矛盾的地緣政治當中。既然談到了地緣政治,就不免提到其地理位置。俄羅斯四大艦隊出海口均被北約控制或半封閉,航母出海易遭封鎖和跟蹤,赫魯雪夫甚至於提出「航母無用論」口號,這是蘇聯時期怯於發展航母的原因。
兵力分散部署沒有問題,但最後一定要能集中,才可能發揮整體戰力,八成蘇聯早期領導人想到了兵力集中的問題;試想,蘇聯航母數量至少要有美國的兩倍,才足以克服出海口被封鎖問題,以至於放棄航母發展。還有,在飛彈盛行時代裡面,航母在面對無論是核飛彈或常規(極音速)飛彈,根本就是個移動棺材。
在這種情形之下,蘇聯時期軍事思想是以陸權為絕對主導,海軍是「陸軍的海上延伸」,主要任務為支援陸上作戰而非遠洋制海,海軍只要搞定核潛艦嚇阻即可,主業還是應該擺在核潛艦與水面艦,航母是多餘的。普丁繼承這個遺產,再加上目前深陷烏克蘭戰場,不拋棄庫茲涅佐夫還能怎麼辦呢?
假設,俄羅斯擁有2艘航母,1艘駐紮在海參崴,1艘駐紮在北方艦隊駐地莫曼斯克,在北極航路開通的今天,兩艘航母或許可以相互支援作戰,就不必繞經非洲好望角了,這個景象多麼美好。只可惜,俄羅斯的航母技術積累不夠、經濟不允許、俄烏戰爭…。
東西兩相望有貪婪的意思,看著碗內還望著碗外,奈何手不夠長,吃得太快弄破了碗;這下好了,不但搞丟了瓦良格號(遼寧號前身),現在連嘴裏面的雞肋(庫茲涅佐夫號)也要吐出來。
既看著西方、又望著東方,這種「既要、又要」的心態,注定兩頭輸。或許有人問,俄羅斯可能向中國採購庫茲涅佐夫號的姐妹艦遼寧號嗎?我們先講答案:不會。
俄羅斯不會向中國回購遼寧號
中國將不會出售遼寧號航母給俄羅斯,因為遼寧號除了是1艘訓練艦之外,它也能能執行正規作戰任務的航母。
乍看之下,遼寧艦艦載戰鬥機數量24架殲-15,比美國航母的50架少了很多,但是美航母必須派出1/3戰機去維持制空權,剩下來只有35架左右,只比遼寧號「稍強」,但若戰術運用得當,輸贏還在未定之天。
遼寧艦雖為訓練/作戰兩用型航母,其與山東艦形成雙航母部署,可突破第二島鏈。中國現役航母僅3艘(含福建艦),暫無冗餘可售,10年後也許可能吧。
俄羅斯無法回購遼寧艦的最大障礙,就是技術兼容問題。除了外殼之外,中國幾乎全面把遼寧艦「中國化」了,例如蒸汽輪機雖沿用蘇制貨,但是零配件幾乎全部國產化。再如殲-15艦載機,除了機體長得像蘇-33之外,裡面沒有一個零部件是蘇式的。至於指揮體系與電子系統,也不兼容蘇式裝備。與其回購1艘二手貨,還不如重新建造1艘呢。
還有一點說不清楚的,那就是俄國人的驕傲。原因很多,首先是歷史與地緣陰影。關於領土爭議的記憶,不少人認為中國人可能會針對沙俄時期侵佔中國領土而報復,不免滋生中國威脅論的憂慮。
其次是身分認同的焦慮。部分俄羅斯精英自視為「尊貴的歐洲人」,雖然在文化上,斯拉夫人的地位其實比北歐海盜還低,甚至於在種族血液裡面,斯拉夫人都不是那麼的純正,因為許多斯拉夫人的血統都被蒙古人和突厥人「玷汙」過,否則怎麼會跑出「白俄羅斯」這麼一個自認「純種」俄羅斯的國家呢?
這些「尊貴歐洲人」對於東亞文化當然存在許多優越感,在看到許多習俗差異,例如中國人吃狗肉、公共場所嘈雜喧嘩、愛插隊、貪小便宜等行為,引發俄羅斯民眾不適與不滿。但是在經濟和軍事方面,中國遙遙領先俄羅斯,導致許多俄羅斯人的心理落差極大。
最後是中俄合作的客觀因素,使得俄羅斯不得不接近中國。俄烏戰爭期間,西方大力制裁俄羅斯,中國反成為俄羅斯最重要的外交和經濟夥伴,許多俄羅斯民眾認為中國在危難中不離不棄。
絕大多數的年輕人高度友好中國,但是精英階層在政治方面雖然支持中國,但在文化與意識形態方面,還是很排斥中國,這是俄羅斯放不下其「尊貴與驕傲」,不可能轉向中國回購遼寧號之所在。
結論
俄羅斯大概率會放棄庫茲涅佐夫號航母,不是主觀意願,而是客觀因素使然。這標記一個超級強權的殞落,從此俄羅斯只能縱橫歐洲,再也無力插足國際事務。
過去俄羅斯在國際留下來的空間,例如中東地區,看起來將由中國承接。當中國把武器系統賣到巴基斯坦的時候,大家就應該有所警覺,因為接下來的沙烏地阿拉伯、伊朗、埃及都可能配備中式武器系統。「俄退中進」,這是趨勢。
※以上言論不代表中天新聞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