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兒未必能防老,近5年老人受暴案從近1.7萬件增加到約2.4萬件,過半是子女或孫輩動手。專家提醒,老人受暴多集中頭頸部及上肢,尤其要留意黑眼圈、頸部勒痕,籲及早介入。

台灣正邁入超高齡社會,加上少女子化衝擊,家庭人口數下降同時,家庭照顧壓力也隨之增加,衛生福利部保護服務司司長張秀鴛今天在「銀髮危機警報」記者會中指出,老人保護通報案件變多,顯示家庭內的暴力急需關注。
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老人保護通報案件從民國109年的1萬6829件,到了113年已成長到2萬4396件。張秀鴛指出,其中以直系血親卑親屬暴力尊親屬,也就是孫輩、子女對老人家施暴為大宗,占整體通報案件55%。
她以113年數據為例分析,受暴類型以精神暴力最多、占53%,接著依序為肢體暴力37%、騷擾30%、經濟暴力2%。至於衝突的情境,多半圍繞在親子互動不良、卑親屬身心狀態不穩定、家內金錢爭執等。
然而,就實務來說,張秀鴛表示,長輩可能會擔心報警「害」晚輩受罰,「以後出去怎麼做人」,另外也常見晚輩激烈反抗,晚輩認為使用政府資源代表自己沒用等,而鄰居就算想幫忙,卻不一定能幫上忙。
高雄醫學大學法醫病理科醫師尹莘玲說,長者虐待與其他虐待不同,常會有長輩說自己跌倒、是意外,事實上,跌倒與被打的位置不同,虐待身體常會是瘀傷、皮下出血,像是長輩會有黑眼圈等,此時就要懷疑可能受到虐待、疏於照顧。
尹莘玲表示,另外一個要留意的是「頸部」,這個位置通常不會有傷,有傷就可能是「想掐死」長輩,「這次不處理,下次看到的可能就是屍體。」還有上肢軀幹等,當身體出現不明原因瘀傷、骨折、營養不良、手腕和腳踝部位有擦傷或約束傷時,就要警覺。
高雄市政府社會局家庭暴力及性侵害防治中心成人保護組組長鄭慧敏分享個案,是1名75歲的長輩與長子同住,居服員發現個案眼睛出現腫脹瘀青,說服案主就醫檢查,確認與外力造成脫不了關係,並有腦出血情況,要求住院。經社工共同介入,依職權向法院聲請保護令與利用其他資源,目前長者安置於居住機構,受照顧情形良好。
張秀鴛呼籲,面對親情與暴力困境,老人保護案件已經成為威脅銀髮族晚年生活品質與生命尊嚴的風險因子,僅「及早避免」與「及早求助」才能解除危機。(中央社)
《中天關心您|拒絕暴力行為,尊重身體自主權》
◆保護專線:113/110
◆反霸凌專線:0800-200-885
◆法律扶助基金會:02-412-8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