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日本與澳洲研究團隊《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研究,從大腦可以看出性格差異,像是高度樂觀的個體,在預測和應對未來事件方面更加一致,不僅對整體幸福感有正面的影響,也對身心健康有正面的影響;而悲觀者的腦波則各走各路,展現出較為多樣且個別化的大腦反應。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一項最新研究顯示,樂觀的人在想像未來各種情境時,其大腦活動模式更趨一致,尤其是與自己相關的情境。這種大腦活動的趨同主要發生在內側前額葉皮質(MPFC),一個與自我參照與未來想像密切相關的大腦區域。
該研究找來87位已婚者進行大腦功能性磁振造影(fMRI),讓參與者想像正面、中性、負面及死亡相關等未來事件,並同時評估他們的樂觀程度。
透過多位參與者的大腦活動比對分析,發現樂觀者之間的大腦反應模式非常相似,當樂觀者想像未來時,傾向專注在正面的結果,並且這些想像會讓他們感覺好像未來已經發生,似乎共享一種神經框架來組織關於未來的思考;悲觀者則展現出較為多樣且個別化的大腦反應,對未來的想像不一致,神經反應也較不穩定。
這些結果符合所謂的「樂觀收斂」,又被稱作「安娜卡列尼娜原則」,靈感來自俄國作家托爾斯泰作品《安娜卡列尼娜》的名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此外,研究進一步發現,樂觀者在處理與自己相關的未來情境時,大腦活動一致性更高,展現出一種「心理結構的共通性」,對未來的想法有共同框架。
研究指出,單純的大腦活動強度、傳統分析方法無法解釋這些差異,顯示樂觀者的一致性來自於更深層的神經表徵模式。
研究中也可以發現,樂觀不只是心理特質,也體現在大腦如何構建未來情境的神經機制中,也就是樂觀與悲觀會深刻地影響大腦運作,也可能成為心理健康干預的神經科學基礎。(CTWANT)
【更多CTWANT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