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央社)中央銀行今天再次強調,台灣未呈現荷蘭病(Dutch Disease)症狀原因,首先是台灣出口長期受全球需求變化,而非新台幣匯率走勢影響;其次,台灣電子資通訊、傳產附加價值率都呈上升走勢,未因匯率升值損及競爭力。
中央銀行(攝自臉書)
荷蘭病(Dutch Disease)是指1960年代荷蘭在北海發現天然氣油田後,拜大量出口天然氣帶來貿易順差而累積大量外匯,卻也因為荷蘭盾(Dutch guilder)實質匯率大幅升值,讓國內其他產業出口競爭力下降,出現加速去工業化的現象。
央行今天發布新聞稿指出,台灣經濟發展與荷蘭病主要症狀不相符,主因有二,首先是台灣屬小型開放經濟體,電子資通訊或傳產製造業出口長期均受全球需求變化影響,並非受新台幣匯率走勢所影響。
其次,新台幣匯率長期有升有貶,然電子資通訊產業已具國際競爭優勢,傳產製造業也致力高值化,持續轉型升級,兩者附加價值率均呈上升走勢,並未出現因匯率升值而損及競爭力的情事。
央行解釋,台灣電子資通訊與傳產貨品出口年增率,長期與國際市場進口年增率高度正相關,顯示兩者同受全球需求影響,尤其是半導體等電子資通訊產品,受惠於美中貿易爭端、台商回台及疫情商機,自2019年以來出口年增率高於國際市場進口年增率。
央行表示,在2020年因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影響,致宅經濟需求大增,台灣因以電子業出口為主而表現亮麗,且因美國實施量化寬鬆,讓新台幣對美元升值5.6%。
央行表示,當年因傳產出口出現負成長,讓市場擔憂台灣產業有荷蘭病之虞,但事實上,傳產出口當年負成長,是受主要經濟體的防疫封控措施,致國外需求大幅滑落所致。
到了2021年,新台幣對美元持續升值,電子業出口卻仍呈攀升,且主要經濟體陸續解封帶動全球需求大幅攀升,台灣傳產出口轉為大幅正成長,這顯示台灣各產業出口表現,主要是受全球需求變動,而非新台幣匯率走勢影響。
此外,自2010年迄今,國際清算銀行(BIS)編製的新台幣名目有效匯率指數(NEER)呈升值趨勢,同期間台灣電子、傳產附加價值都呈上升趨勢,顯示台灣產業並未受新台幣匯率變動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