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歲女性膝蓋「壞掉」無法蹲下?微創手術重新站起來

分享:

一項創新的一次性微創軟骨修復技術為膝關節軟骨受損患者帶來新希望。安南醫院骨科方啟榮醫師透過此項新技術,成功幫助一名30歲女性患者擺脫長期膝痛困擾,恢復正常生活及運動能力,為類似患者提供了人工關節置換外的新選擇。

這名女性患者因膝蓋疼痛長達數年,無法蹲下、上下樓梯或長時間站立,即使嘗試物理治療及使用護具也未見改善。(示意圖/Pexels)

這名女性患者因膝蓋疼痛長達數年,無法蹲下、上下樓梯或長時間站立,即使嘗試物理治療及使用護具也未見改善。經方啟榮醫師詳細檢查與影像評估後,確診為膝關節骨軟骨缺損,這是一種關節軟骨層受損並連帶影響下方骨頭的情況,常見於運動傷害或慢性磨損。

方啟榮醫師指出,軟骨本身沒有血管,一旦受損就難以自行修復,若放任不理可能導致關節退化,最終需置換人工關節。傳統治療方式如微骨折、鑽孔手術、自體軟骨馬賽克鑲嵌手術及自體軟骨細胞培養手術等,都存在修復組織品質有限、手術創傷較大、恢復期長或需多階段手術等缺點。

手術前可以看到明顯軟骨缺損的區域,猶如隕石坑一般。(圖/安南醫院)

「隨著再生醫學與生物材料技術的進步,近年來出現了一次性微創軟骨修復手術。」方啟榮醫師解釋,這項技術利用單次關節鏡手術在受損區域同時進行清創與修補,透過特殊的載體及酵素作用,幫助關節內自行生成新軟骨,整個過程僅需小小的關節鏡切口,不僅減少手術次數,也降低感染風險與疼痛感。

這位年輕女性接受一次性微創軟骨修復手術後恢復順利,術後三個月已能無痛行走,半年內恢復正常生活,甚至重新開始運動。更令人振奮的是,術後兩年的影像追蹤顯示她的軟骨組織在缺損部位已再生並覆蓋良好,臨床上不僅疼痛消失,關節穩定度與活動度也大幅改善。

再清創之後,將原本軟骨損傷的部位進行一次性軟骨的移植。(圖/安南醫院)

「在傳統觀念裡,軟骨一旦壞掉就回不去了。但現在透過新的再生治療技術,看到軟骨有機會恢復原狀的全新契機。」方啟榮醫師表示,這為原本需要忍受長期疼痛或面臨人工關節風險的病患,提供了新的選擇。他同時強調,一次性軟骨修復技術並非萬靈丹,仍需依病灶大小、位置與患者年齡來評估適應症。

方啟榮提醒,早期診斷、積極治療是守護膝蓋的關鍵。膝蓋疼痛並不只發生在年長者身上,許多年輕人因運動、工作負荷或意外外傷,也可能造成軟骨受損。

若長期出現膝蓋持續疼痛或腫脹、蹲下或上下樓梯困難、膝蓋有「卡卡聲」或卡住的感覺,以及曾有膝部外傷後遲遲未改善等症狀,應儘早就醫,避免軟骨缺損惡化成關節退化。

留言衝人氣 1則留言

登入留言有機會獲得旺幣哦!
NO MESSAGE 無任何留言,趕緊搶頭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