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宣布,將自11月1日起對中國大陸商品加徵100%關稅,並對「關鍵軟體」實施出口管制,以報復北京對稀土礦物出口的全面限制。讓原預計月底隨APEC登場的「川習會」添生變數。旅美教授翁履中解析,這是川普的計算,既要展現強硬姿態,也要保留翻盤餘地,問題是台灣面對當前情勢,是否錯過了本可及時補救的時機。

翁履中透過臉書發文表示,這場戲,是一場「談也談、不談也談」的多轉折戲碼。事情發展至今,美中之間的互動速度之快,確實讓人眼花撩亂。今天宣布徵稅,明天可能喊話和解;今天股市暴跌,明天又可能因為一句「進展順利」而反彈。雙方想不想談?答案是:想,但沒有那麼想。因為誰都不願先讓步,誰都在等對方先出錯。
翁履中解析,川普這次的動作表面上強硬,但時間刻意設定在未來的11月1日,這不是衝動,而是計算。他既要展現強硬姿態,也要為自己保留翻盤的餘地。而北京的反應同樣精準,稀土出口限制的時間設在12月,既能釋放警告,又不會立刻引爆全球經濟危機。換句話說,兩邊都還在「試探」,都在演一場控制節奏的對抗戲。
翁履中指出,更值得注意的是,這樣的政治劇情,在川普時代都不能忽視「市場操作」的成分。過去幾個月,美中關係的每一次戲劇性轉折,都牽動華爾街的巨幅震盪。當川普放話制裁,市場下跌;當他轉口氣說「關係改善」,股市又隨即飆漲。這樣的波動,某種程度上也成了「川普模式」的一部分。
翁履中說,政治操作與金融市場緊密交織,波動本身就成為一種權力工具與獲利機會。對川普而言,混亂不是失控,而是策略;動盪不是問題,而是籌碼。換句話說,這不只是外交戰,也是一場「金融劇本」,或者說是另一階段的「獲利了結」,至於哪些人獲利,答案其實很不難想像。

翁履中表示,外界或許仍把重點放在「川習到底會不會見面」,但從外交動態來看,美中其實一直都有溝通。冷靜觀察就能發現,美中雖然激烈競爭,卻並非你死我活的零和對抗。雙方都明白,結構性的矛盾無法在短期內解決,最現實的做法,就是在拉鋸中取得平衡,甚至趁機獲點利。
翁履中續指,川普任期只有三年多,他追求的是「讓美國看起來更強」。他清楚美中競爭的實質差距,「永久領先」已變得不切實際。因此,川普的戰略目標是確保美國在他的任內不輸。這也意味著,未來的美中關係將會逐漸走向一種「競爭中共存」的新秩序。不過,這個新秩序就算達成,兩強共治世界的階段能維持多久將是未來的課題,因為大國之間難有長期互信,永久的維持和平現狀,在國際政治中,從來都只是理想。
翁履中提到,面對快速變化的國際格局,台灣要追求兩岸和平的未來,必須建立起能拿得出手、足以讓北京願意對話的利基。這需要長遠思考與務實規劃,而非一味依賴外部支持。繼續陷在內耗與政治對立中,只會讓台灣在失去靠山之後,變得更加被動,甚至錯失所有主動塑造局勢的機會。
翁履中認為,坦白說,台灣從來不是沒有機會,也不是沒有辦法找到出路。真正的問題在於,這些機會與智慧,往往被我們自己的內耗與內鬥消磨殆盡。當社會把所有精力都用在彼此對立上,還能有多少餘力面對國際挑戰?台灣的戰略空間因此被慢慢壓縮,錯過了本可及時補救的時機。若我們繼續看不見未來的挑戰、無法凝聚共識,那麼即使是最懂國際政治的專家、最願意幫台灣的盟友,也終將面臨一個困境——他們想幫,卻已經不知道該怎麼幫下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