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川普今(1)日宣布,將對台灣課徵20%關稅。美方宣布之後,總統賴清德及民進黨上下全都口徑一致,均稱這是「暫時性稅率」。對此,政大外交系教授黃奎博提出3點質疑,大嘆賴政府是刻意模糊焦點、帶風向。

賴清德今天上午11時30分在總統府召開「因應美國對等關稅政策記者會」,他表示,自從4月2日,美國對世界各國進行新的關稅政策後,台灣積極和美國進行4次實體談判,多次視訊談判,過程展現雙方誠意,秉持解決台美貿易逆差、創造互補互利進行。
賴清德指出,談判到目前為止,已經獲得階段性成果,稅率32%調降為20%,不過20%從一開始就不是台灣談判目標,「我們希望在後續談判中,爭取更有利更合理的稅率,這部分美國政府也表達意願,願意進行談判。」
賴清德接著表示,談判過程已經完成技術性磋商,但因為最終的總結會議還沒進行,所以並沒有得到最終的稅率,這也是「暫時性關稅20%」的由來。
看完賴清德今日在總統府召開記者會的說法之後,黃奎博認為有3個刻意模糊焦點、帶領風向的說法。

首先,賴政府稱說目前這是「暫時性稅率」,之後會有更理想的稅率,卻未提到是否後續台灣會對美方有進一步的讓步。倘若川普不滿意協議內容,關稅是否會上調?截至目前連個大概的談判輪廓都尚未對外說明,彷彿是不願讓民意或立法院涉入,遑論作為行政部門談判的後盾。
其次,政府將美國刻意形塑為台灣最重要的經貿夥伴,然而對於中港澳的出口實際狀況卻是輕描淡寫。據統計,台灣去年對大陸出口為1500億美元,對美則是1110億美元,對中港澳的貿易順差約700億美元,對美國則約為650億美元,但這些數據似乎被選擇性忽略。

第三,儘管當前談判焦點都集中在關稅問題,但民進黨執政這9年多來,對於區域經濟整合的成果有限,並且刻意淡化處處受限的事實,除馬英九政府時期簽署的台紐、台星協定外,受限兩岸關係惡化,幾乎無法參與非美方主導的區域或雙邊自由貿易合作機制,導致台灣在這樣的困境下,對於「分散經貿風險」方面難有具體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