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高珞曦/綜合報導
26日下午1時57分又發生規模4.1地震,是 2天來第7起。中央氣象署地震中心主任吳健富表示,這是25日其中一場地震之餘震,為菲律賓海板塊隱沒到歐亞板塊的弧後擴張效應造成。
根據中央氣象署地震觀測網資訊,26日下午1時57分在台灣東部海域發生規模4.1地震,震央位在基隆市政府東南東方50.7公里,新北市三貂角和宜蘭縣武塔、花蓮縣和平最大震度皆為1級。
吳健富向《中天新聞網》記者表示,26日下午1時57分的規模4.1地震,推測為25日晚間9時48分規模5.0地震的餘震,未來仍有可能再發生規模4至4.5餘震。
地震產生原因也差不多,為菲律賓海板塊隱沒到歐亞板塊之下,於琉球島弧產生「弧後擴張效應」,而此類型地震特徵就是多為深度僅10幾公里的地震,加上震央靠近台灣,附近民眾能感覺到搖晃感。
吳健富也提到,26日下午1時34分在台東縣近海發生的規模4.1地震,是發生在板塊接觸位置,為獨立事件,並非餘震。同時據地震資料分析,這場地震是正常能量釋放,且震央距離另一場下午1時57分的地震震央差了200多公里,應可排除是被牽動產生地震,南北地震並不相關。
吳建富說,台灣島嶼本就是由地震形成,一年會發生上萬起地震,規模5以上的地震,一年平均會發生3、4個,每月平均2個,至於民眾會否有晃感,則需視震央的垂直距離或水平距離,是否接近地表人潮聚集區有關。如果距離200公里以上,地震發生距離人潮太遠,民眾自然較無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