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心/綜合報導
日前民眾於連鎖壽司品牌外帶壽司,發現其中的蝦壽司,在關燈後表面竟呈現藍綠色光芒,擔憂壽司是否含有螢光劑或遭到細菌感染?還有像是日本螢光烏賊身體會發出螢光,在食用上會不會有疑慮,也令許多民眾感到相當好奇。
究竟螢光劑有哪些用途?食物若出現螢光反應能吃嗎?若接觸到螢光劑會對人體造成何種影響?又可以透過哪些方法檢驗物品或食物中有無螢光劑呢?
物品變得又白又鮮豔! 螢光劑常見用途有這些
整個大自然界皆充滿了螢光物質,如植物中的葉綠素、蝦蟹中的甲殼素、維生素A、B2、B12、螢光魚、螢火蟲、天然洗潔劑、紙鈔、尿醛樹脂、含丁二烯的橡膠和塑膠等,人類為了追求此種絢爛的光彩,工業界更是發展出了螢光劑(Fluorescent agent),將其廣泛應用在各種紡織品、紙類、肥皂或衣物清潔劑中。
螢光劑又可稱作螢光增白劑或螢光漂白劑,是1種常見的合成染料,具有增白的效果。添加螢光劑後之所以會發光,主要是利用化學物質的螢光反應,來改變物質的顏色觀感。
舉例來說,加在洗衣精中的螢光劑,會讓衣物呈現潔白且鮮豔的模樣,正是因內部分子強烈吸收紫外線照射後,其中特殊的化學鍵被紫外線激發,而將這股被激化的能量,轉換成肉眼可見的藍光物質,由於藍光與黃光為互補色,就會讓原來偏黃的衣服或紙張纖維變得比較白皙。
螢光劑對人體有什麼影響? 食物有螢光反應能吃嗎?
螢光劑主要可以分成非遷移性螢光劑與可遷移性螢光劑2種,其中非遷移性螢光劑並沒有遷移性,若出現螢光反應,也不會對人體造成危害;可遷移性螢光劑則可能會經由皮膚吸收,對人體產生危害。
國外1項動物實驗發現,由於螢光染料在生產過程中的中間體4-氨基二苯乙烯,會促使老鼠的外耳道長出腫瘤,且體內相關衍伸物也會引發基因突變,甚至使雄鼠罹患肝癌和膀胱癌,雌鼠更是罹患了乳癌。
不過,目前僅有動物實驗提出螢光劑會致癌的研究結果,國際間仍對於螢光增白劑的毒性尚無定論,即使歐、美、日的研究機關長期研究證實,螢光增白劑並無毒害性,也無致癌性,但對於嬰幼兒、皮膚較為敏感的人,可能會引發皮膚方面的過敏症狀。
儘管如此,衛福部已於2016年公告,以紙類或不織布為材質製成的面膜化妝品,材質中不得含有可遷移性螢光劑,而食品方面及會與食品接觸的紙製品,如容器、餐具、烹飪用品與包裝,也規定皆不得使用螢光劑。
此外,中國附醫毒物科醫師洪東榮提醒,許多廠商會為了讓餐盤外觀更加鮮豔,會在裡面添加螢光增白劑,吸引消費者購買,不過,由於這些餐盤經常容易受到水、油、酸、熱刺激而溶出螢光劑,雖然目前尚無研究證明螢光劑有致癌或含有毒性,但仍有部分民眾因攝入或接觸此類化學物質,而出現腸胃不適、頭暈想吐等症狀。
衛福部公開可遷移螢光劑檢驗方法 快做筆記學起來!
根據衛福部食藥署,在檢驗物品或食品有無螢光增白劑時,會先將檢體放置在波長365nm的紫外燈下測試,若檢體表面呈現紫至藍白色的螢光時,僅能初步確認其是否具有「螢光反應」,無法判別是何種類型的螢光劑造成的,須進一步以無螢光反應的紗布進行染色法,以確定其中有無「可遷移螢光劑」。
衛福部也提醒,民眾若再選購任何食物、容器、衣物、化妝品或洗潔劑時,應選擇有明確標示出主要成分、化學名稱、標準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項的產品,以防遷移性之螢光進入日常生活當中,影響身體健康。(NOW健康 連珮妤報導)
文章授權轉載自: 《NOW健康》螢光劑能吃嗎?接觸會致癌? 盤點螢光劑用途及其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