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心/綜合報導
今年發布2022年台灣腎病年報傳出好消息,台灣洗腎發生率五年來首降下降逆轉「腎」!數據顯示,2020年長期透析的發生率為每百萬人口525人和2019年發生率相比首度開始下降0.6%;以透析年齡標準化來看,發生率也呈現穩定下降趨勢,40-64歲發生人數逐年下降,台灣腎臟醫學會吳麥斯理事長表示,顯示強化「早篩早治」觀念已展實質成效,但台灣腎病人數據推估仍高達263萬人,腎病預防仍舊不能掉已輕心,持續朝2025年腎力倍增三大目標「廣擴照護量能」、「促進多元合作」、「提升腎病識能」邁進。
肥胖、高血壓、糖尿病 腎病高風險族群
由於早期慢性腎病無症狀,多數國人未認知到自身腎臟出問題。台灣腎臟醫學會黃尚志榮譽理事長表示,為持續提升慢性腎病識能,在「腎事太平攻略」網站(https://healthy.ckd tsn.org.tw/ tw/)提供相關衛教素材供醫師與民眾線上下載。其中衛教手冊強調肥胖、高血壓及糖尿病為腎病風險因子,教導民眾平時如何控制共病外同時保腎,此外台灣腎臟醫學會發布了兩部衛教影片,盼能以多元的慢性腎病衛教素材來持續深化民眾慢性腎病衛教。除了線上衛教素材,今(2023)年線下分別於彰化、台南、屏東三地進行「慢性腎病衛教車巡展」,透過衛教影片、轉盤遊戲等與民眾互動吸收慢性腎病知識,達到「線上線下、雙管齊下、一齊護腎」!
尿裡有泡泡不一定有腎病 三成民眾仍有迷思
中華民國診所協會全國聯合會陳宏麟理事長表示,為調查民眾對慢性腎病的正確認知,進行「慢性腎病觀念調查」共蒐集513份問卷,結果顯示「定期健康檢查、安全用藥」民眾觀念正確率達8-9成,但仍有3成民眾對於「尿裡有泡泡一定是腎臟不好?確診慢性腎病只能終身洗腎?」有錯誤認知。陳宏麟理事長指出臨床上確實碰到蠻多民眾對腎病觀念錯誤,尿中有高濃度的蛋白質 (俗稱蛋白尿) 會產生泡泡尿,但也有可能是其他原因引起的,蛋白尿初期是無法用肉眼觀察,仍需進一步詳細追蹤檢查。
在民眾腎病健康識能上,特別針對「三高者」、「肥胖者」、「吸菸者」及「長期服用止痛藥者」四大慢性腎病高風險族進行呼籲,及早透過「腎臟紅綠燈圖」將抽血驗得的「腎絲球過濾率」與尿液驗得的「白蛋白尿」兩項數值交叉比對,即可初步了解腎臟健康;若數值落在黃色或橙色區塊為早期慢性腎臟病徵兆,就能盡早掌握腎病風險,並由全台的腎臟病照護機構醫師對民眾進行「早篩早治」,及早規劃「腎」利人生。(健康醫療網)
【延伸閱讀】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洗腎發生率近5年來首降! 仍有三成民眾對慢性腎病有迷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