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與美國太空總署(NASA)最新報告指出,2025年南極上空的臭氧洞是自1992年觀測以來的第五小記錄,顯示禁止使用破壞臭氧層化學物質的國際協議正發揮成效。

《Axios》25日報導,報告強調,1987年簽署的《蒙特婁議定書》及其後續修正案對控制破壞臭氧層的化學物質產生了積極影響,臭氧層正逐步恢復。臭氧層位於距地表9至22英里的平流層,能保護地球生物免受太陽有害紫外線輻射。臭氧層耗損會增加到達地表的UVB含量,影響植物、海洋生態系統,並可能導致非黑色素瘤皮膚癌。
今年臭氧耗損季節高峰期(9月7日至10月13日),臭氧洞平均範圍約為723萬平方英里,相當於美國本土面積的兩倍。臭氧洞在9月9日達到全年最大單日範圍883萬平方英里,比有史以來觀測到的最大臭氧洞小約30%。
NOAA全球監測實驗室資深科學家蒙茨卡(Stephen Montzka)指出,自2000年左右達到峰值以來,南極平流層中的臭氧消耗物質水平已下降約三分之一。
紐西蘭坎特伯雷大學副教授雷維爾(Laura Revell)稱《蒙特婁議定書》是「迄今為止最有效的環境條約之一」。她解釋:「通過這一機制,破壞臭氧的氣體已被逐步淘汰,這是雙贏的結果,因為破壞臭氧的氣體往往也是非常有效的溫室氣體。」
雷維爾強調,如果人類繼續以1970年代和1980年代初的速度排放破壞臭氧層的氣體,到21世紀中葉整個臭氧層將幾乎完全被破壞。但現在,臭氧層正在恢復中。不過,她也提到科學家正在監測「臭氧恢復的新興威脅」,包括太空發射產業的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