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長期照顧服務體系卻面臨嚴重的財務危機。審計部最新決算報告指出,長照基金收入成長率僅2.4%,遠不及支出成長速度,加上支付標準多年未調整,已造成長照機構營運困難,出現退場潮。

審計部報告顯示,長照基金97%的財源來自稅收,其中房地合一稅占比超過六成,其次為菸稅、遺產稅及贈與稅。2024年整體獲配稅課收入達1267億餘元,但受央行實施不動產選擇性信用管制措施影響,房地合一稅較前年減少7億餘元,加上《菸害防制法》修法後,2024年菸稅收入比2021年減少37億元。
長照基金支出方面,從2020年的416億餘元,增至2024年的773億餘元,四年間增幅高達85.82%。衛福部推估,基金來源將從2026年的1139億餘元成長至2035年的1399億餘元,年成長率僅介於2.07%至2.40%之間,遠低於近年支出年成長率的8.94%至23.10%。

社團法人台灣社區式長期照顧策略聯盟理事長黎世宏表示,長照支付制度標準自2018年修訂後未再調整,但基本工資和物價持續上漲,導致機構獲利空間縮減。他指出,居家服務員平均月薪已從原本的7至8萬元,下降至4.2萬到4.6萬元之間,這還是滿班員工薪資,已經跟外送員待遇差不多,「外送還不必負照顧責任、服務失能的老人,誰會想來?」
陽交大衛生福利研究所兼任教授李玉春建議,應增加財源管道,如開徵營業稅,並檢討資源用途。她指出,長照2.0開辦以來,62%經費用於生活照顧和家事服務,建議優先提供重症使用,並認為開辦長照保險才是長遠解決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