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果民主共和國(DRC)政府近日宣布,該國確認出現第16次伊波拉病毒病(EVD)疫情,首例病例發生在開賽省,一名34歲孕婦於8月因高燒、嘔吐等症狀入院,後因多重器官衰竭死亡,經實驗室檢測確認感染伊波拉病毒。

根據外媒的報導,官方數據統計,開賽省兩個衛生區已通報至少15人死亡,並出現28例疑似病例,其中4人為醫護人員。目前疫情源頭仍在調查中。開賽省上次通報伊波拉疫情可追溯至2008年,而赤道省則在2022年出現疫情。
非洲疾管中心(Africa CDC)表示已立即與剛果民主共和國衛生部展開合作。總幹事卡塞亞博士親赴當地,與該國衛生部長會面,協調防疫措施。非洲疾管中心已派遣專家支援,包括疫情監測、接觸者追蹤、資料管理、實驗室檢測與感染防治等工作。
卡塞亞博士強調:「非洲疾管中心將與剛果民主共和國人民站在一起。我們正採取強有力措施控制疫情,保護社區並支持一線醫護人員。」
報導中指出,伊波拉病毒病是一種由動物傳染給人類的人畜共通病毒性出血熱,死亡率平均約50%。病毒可經由受感染野生動物,例如果蝠、豪豬與靈長類等動物,傳播給人類,並透過血液、體液、組織或受污染的物品在人際間擴散。
患者早期症狀包括突發高燒、極度疲倦、肌肉疼痛與喉嚨痛,進一步可能出現嘔吐、腹瀉及內外出血。潛伏期約2至21天,病情惡化時常因脫水與多重器官衰竭而死亡。
自1976年首次發現以來,剛果民主共和國已歷經16次疫情。2014年西非爆發史上最嚴重疫情,造成超過1.1萬人死亡。
專家提醒,早期治療可提升存活率。而世界衛生機構與非洲疾管中心建議,經常以肥皂與水洗手,並用含氯溶液清潔環境;避免與感染者或屍體直接接觸;避免接觸或食用野生動物肉類;醫護人員處理患者時必須全程穿戴個人防護裝備(PPE),目前剛果民主共和國已加強監測與防控,國際組織也正與當地合作,希望盡快控制疫情,避免蔓延。(CTWANT)
【更多CTWANT新聞】